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癌细胞穿刺检查 穿刺或活检会不会癌扩散

2018-12-10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郝傲珊

一、做穿刺会造成癌细胞转移吗

  有很多患者不愿意穿刺活检,其实最担心的一点就是穿刺后会发生癌症的转移。在穿刺过程中会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应该如何避免?

  这个误区的形成实际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很多老百姓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肿瘤最好不要去动,一动就会生长得非常迅速,就会发生转移。当然大家认为穿刺也是一种刺激,所以经常会有人说,做了穿刺一定会造成转移。

  为什么患者会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在二十年以前穿刺这项技术就存在于临床当中,但那时的肺癌患者不像现在,会做一个PET-CT评估全身有没有转移。以前的临床检查做得并不很全面,可能只拿到一个普通CT片子就做了穿刺活检,而这时候身体上可能已经发生了肿瘤的转移,只是没有表现出症状。那么在做完穿刺活检后的一段时间里,转移的肿瘤细胞在身体的其它部位继续生长,并且表现出了症状,这时再做检查才发现了肿瘤的转移,由于这些部位在穿刺之前并没有进行影像学检查,患者自然而然认为是穿刺造成了肿瘤的转移。如今医学的发展已经对这种误区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另外我们的穿刺针进入到瘤体里,再把标本取出来的过程中,大家认为避免不了“拔起萝卜带出泥”的现象,这点可以从两方面解释让大家安心。

  第一,人体血液循环中本身有很多的肿瘤细胞,即使正常人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肿瘤细胞会被人体的“清道夫”——免疫系统清除掉,并不表现为肿瘤。肿瘤患者通过穿刺针带出来的肿瘤细胞非常非常少,远远达不到人体正常血液循环中的数量,所以造成转移的几率微乎其微。

  第二,在最近的十年内,穿刺活检的理念和所用的器械也在发展中做了改进。我们在穿刺取材的装置外面加了一个保护装置,真正取材的器械像我们的圆珠笔一样,笔头贴到肿瘤表面后,一按开关让里面的笔芯穿刺到肿瘤里面,取材结束后“笔芯”会退回到圆珠笔的外壳中。这个外壳就是一个保护通道,不进入瘤体,这样在穿刺针拔出的过程中,就避免了肿瘤细胞的外漏,对人体做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基于这几点,从理论上,现在的穿刺技术、理念还有器械几乎不会发生把肿瘤细胞带到人体正常组织上,从而导致转移的情况。当然即使带出来很小的一部分肿瘤细胞也不足以造成转移,这一点我觉得大家可以放心。

二、做活组织检查或穿刺可促使癌细胞转移吗

  做活组织检查是指在病灶处取出部分组织并将其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一般来讲活组织检查有可能促进癌的播散,因为手术中会因挤压等使部分肿瘤细胞脱离原位,产生播散。活组织检查虽然有这些问题,但它在诊断中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穿刺检查是用像注射器样的器械进针至病变部位,抽取部分组织出来然后做细胞学检查,穿刺对局部有损伤是否会促使癌转移呢?针对这个问题医务人员做了大量研究,后来发现穿刺是否促使癌的播散与穿刺针直径有关,如果其直径小于1毫米那么这种危险性就会降得很低,现在医院使用的穿刺针均符合以上标准。

  以上检查既然有可能促进播散,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要早,在诊断明确后尽早做相应治疗,比如乳腺肿块,经活组织检查后明确诊断为乳腺癌,那么就应该尽早手术切除,最好在活检后二周内进行,以期减少播散。术后再合理地化疗。如果有可能尽量用穿刺检查或其它手段进行检查。当然以上问题主要由医务人员考虑解决,作为患者也应该多学些有关常识,增加防范意识,使各种检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水平。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活组织检查等检查有促进肿瘤细胞播散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说以后凡是出现播散转移则都是因为活组织检查造成的,即使没有活组织检查部分病人也出现播散转移,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活俭使用不当只是促进了癌的转移。如果活组织检查的是一良性病灶,那无论如何也不会促进其播散。活组织检查虽然有这些问题,但其是很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有些病活组织检查必需做,手术中可以注意尽可能使损伤降到最小的程度。

  活组织检查和穿刺手段使用得当可使疾病及早得到明确诊断,也及时得到合理的治疗。

三、穿刺导致肿瘤转移的概率大吗

  穿刺导致肿瘤转移的概率大约是0.07%~2.33%。之所以概率的范围会出现如此大的波动,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1、不同的肿瘤类型 不同的肿瘤恶性程度不同。即使同一种肿瘤,恶性程度也因分化程度的不同存在差别,恶性程度越高,越容易出现针道转移。

  2、穿刺针不同 直径越大的穿刺针,越容易出现针道转移。穿刺针的直径增大,和肿瘤接触的面积也就增大,从而导致概率增加。

  3、穿刺的次数不同 有的检查只需做一次,而有的检查由于诊断不明,就需要医生反复穿刺来明确。穿刺的次数越多,中招的概率越大。

  4、处理方式有别 在穿刺完成后,有的医生会在穿刺针退出的沿途组织中注射乙醇,这样可以使得沿途散落的肿瘤细胞凝固坏死,从而减少针道转移的发生概率。

  尽管0.07%的发生概率的确很小,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概率还会进一步减小,可是,对于每一位肿瘤患者来说,一旦通过穿刺发生了针道转移,那就是100%。

  那是不是穿刺检查就不应该做呢?在决定是否该做之前,得明确一点,想知道肿瘤的性质,也并非只有做穿刺检查这么一条路可走。

  镜检 纤维支气管镜、胃镜、结直肠镜等。镜检主要靠的是将探视镜头及组织钳放进人体的管腔(如呼吸道、食管、肠道),然后通过直视下钳夹的方式来获取组织,没有穿刺这个步骤。

  寻找循环肿瘤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许多癌症中高表达,抽取患者一定量的血液,可以检测其中的EGFR水平。

  手术 开胸腹或腔镜手术,同样可以达到不穿刺而取得组织标本的目的。

  如果患者的身体及其他条件不适合这些办法,那对于穿刺检查的选取,应该是一个原则:能做尽量做。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穿刺检查是“金标准”。在所有的检查当中,包括穿刺检查在内的病理活检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尽管肿瘤标志物、B超、CT、PET-CT等检查,可以为肿瘤的诊断带来大量的支撑材料,但这都不是最直接的证据。第二,患者心理的需要。身上长了一块瘤子,与其满腹阴云每天胡乱猜疑,不如来个痛快。如果性质是良性,无疑皆大欢喜,也让患者少了块心病。第三,恶性肿瘤,转移是早晚的事。在恶性肿瘤形成之初,肿瘤的转移其实就已经开始。只是这样的转移是藏在淋巴管和血管之中的、看不见瘤体的“隐形转移”。当肿瘤细胞转移的部位发展成适宜肿瘤生长的环境,如果不加控制,就可能会慢慢长出我们看得见的转移性肿瘤。

  在利弊都存在的情况下,穿刺检查比起盲目的诊断和治疗,综合起来看利多弊少。用这样最直接的办法,尽快明确肿瘤的性质后,才能帮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明智的治疗决策。

四、穿刺活检真的很可怕吗

  在各大医院,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向他询问有关穿刺活检的问题,认为其疼痛难忍、并发症多,还可能白遭了罪却不见病理。其实,大家的疑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它是在全世界广泛应用的确诊手段。

  一方面,以肺癌为例,目前的肺肿瘤穿刺活检技术是在CT或者B超的精确引导下,能够非常容易做到一针命中,仅吸取约黄豆大小的肿瘤组织,可以避开血管和脏器;几十年来的临床实践也证明,穿刺活检所引起的肿瘤种植转移比率极低,仅1/3000至1/5000。另一方面,在穿刺前会进行局部麻醉,穿刺采用的是极细的针,所以绝大部分患者在穿刺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感觉,更谈不上疼痛难忍。穿刺后仅留一个“小针眼”,无需特别的护理,只要避免剧烈运动即可,基本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穿刺活检所取得的病理诊断对于肿瘤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对人体内性质不明的病变做定性诊断,从而制定进一步的综合治疗方案。如果搞不清楚肿瘤的性质,临床上贸然按良性病变治疗,可能耽误病情和治疗时机。庄主任就遇到过一些因拒绝穿刺而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最终病情发展到晚期又不得不去进行穿刺、治疗,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