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尿毒症水肿要怎么办 尿毒症的治疗与护理常识

2017-04-16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张友易

一、尿毒症的6种早期症状

  1、胃口不佳:这是由于尿毒素潴留,影响消化功能所致。待病情发展,将会出现腹部闷胀不适、恶心、呕吐,甚至大便次数增多或便质稀烂,此时,病已较重。总之,只要提高警惕,尿毒症是能,早期发现的是尿毒症的征兆之一。

  2、困倦、乏力:引起困倦、乏力原因很多。特别是在事业上全力搏杀者,大多将之归咎于工作紧张和劳累;忽视可能的尿毒症。

  3、面色泛黄:这是由于贫血或其他原因所致。

  4、浮肿:是因肾脏不能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而导致,液体滞留在体内组织间隙,早期仅在踝部及眼睑部浮肿,休息后消失,若发展到持续性或全身性浮肿时,已病不轻。

  5、尿量改变:由于肾脏滤过功能下降,部分病人随病程,进展尿量会逐渐减少。即便是尿量正常,由于尿液中所排毒素减少,质量下降,不能排出体内过多废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尿量并不能完全说明,肾脏功能好坏,是尿毒症的征兆之一。

  6、高血压:因肾脏有排钠、排水功能,肾功能受损时体内,会发生钠和水潴留,另外,此时肾脏会分泌升高血压的物质。因此,尿毒症病人早期会有,不同程度高血压。若有高血压加之,凝血机制差易致鼻或齿龈出血,应就医。

二、尿毒症的3种常见治疗方法

  (一)肾移植

  有些末期尿毒症,需要长期做透析治疗时,在本身经济及身体条件适合时,会选择肾脏移植。肾脏移植是指通过手术,将器官捐献者的肾脏移植到接受移植的病人体内的过程。肾脏的可能来源:家人、配偶、密友或者脑死亡并且生前签字同意捐献器官的人。肾脏移植(换肾)在短时间内可以为带来较佳的生活品质;但换肾是个大工程虽然目前的医疗技术已相当好,仍需做很多事前的评估,才能提高换肾成功的机率。

  (二)血液透析

  洗肾(透析):洗肾是指通过过滤,有选择地排除血液中的某些物质。也就是说,通过人工途径将病人在尿毒症后体内堆积的有毒废物,水和盐分排除掉,使病人的身体状况恢复到健康状态。目前采用的洗肾形式有两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是用一种特殊的机器代替肾脏的功能。腹膜透析是用人体的腹膜充当过滤器,排除体内毒素。

  (三)尿毒症的饮食治疗

  1、限制钾的摄取:体内钾的堆积会造成肌肉无力,严重者更会引起心率不整进而造成心脏衰竭的产生。

  2、限制蛋白质:未洗肾的,因肾脏无法将蛋白质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排出,使尿毒症的状况更加严重,因此,会建议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但是若有洗肾时,则须注意,在洗肾时会造成体内蛋白质的流失,所以必须配合营养师的建议,以维持身体所需。

  3、限制钠的摄取:因盐分含有较高的钠含量,在尿毒症体内若有过多的钠,会引起体内水分的滞留,进而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及加重尿毒症的情况。但切勿使用低钠盐,因低钠盐含高量钾离子。

三、尿毒症水肿的3种解决办法

  1、尿毒症病人水肿可以去住院治疗

  如果高度水肿,可以考虑最好住院治疗。因为目前针对水肿急性发作,一般以利尿药为主。因其可以导致低钾血症等,住院可以有利于监测,以调整方案。同时可以在医师指导下结合中药共同治疗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包括血压的调节等。

  2、尿毒症病人水肿可以吃白茯苓粥

  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胡桃粉、盐、味精少许。先洗干净粳米,与茯苓同放入锅内,加水运量,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后再加味精、盐,胡桃核粉。一日二次,作早晚食用。本方有健脾胃,消水肿的作用。

  3、尿毒症病人水肿要注意饮食

  尿毒症是药物治疗不可能治愈的疾病,不存在所谓的能治愈尿毒症的“灵丹妙药”。因此尿毒症患者应该毫不犹豫地及时采取肾脏替代治疗,即透析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锻炼身体,尤其是早上的时候,应该多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才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四、尿毒症的7个护理常识

  1、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尽量减少对病人的干扰,并协助其做好日常的生活护理,若皮肤瘙痒,可用热水擦浴,切记用手搔伤皮肤。

  2、做好静脉输液护理,保证输液的正常进行,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渗液。

  3、做好腹腔引流管的护理,保持穿刺部位敷料的清洁、干燥。

  4、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各项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指导并协助病人做好皮肤、口腔护理,注意会阴及肛门的的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

  5、患者饮食应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高蛋白食物为主,如鸡蛋、牛奶、鱼、苹果、马铃薯等,禁吃白菜、萝卜、西瓜等高钾食物,避免浓茶、咖啡、及过冷过热、辛辣刺激性食物。

  6、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应减少病房的探视,定期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各种不良的刺激因素和心理压力,尊重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

  7、鼓励病人参与治疗和护理并做好健康宣教,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病人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