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的原因都有哪些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都有哪些
2018-12-0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朱寒珊
一、白细胞疾病的简要介绍
白细胞是抵御微生物感染和外来物质侵袭的机体防御系统。为有效地保卫机体,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白细胞能产生恰当的应激反应,到达需要它们的部位,杀灭并消化有害的微生物及其他物质。 与其他血细胞一样,白细胞由骨髓产生。它们从前体细胞(干细胞)经一定时间逐渐分化、成熟为5种主要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要产生约1000亿个白细胞。
白细胞疾病包括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通常情况下,血中的白细胞数量是由计算机化的细胞计数仪自动测定。这些仪器能提供白细胞总数,即每微升血中的白细胞数量,以及5类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正常白细胞总数为4000~10000/μl。
过少或过多的白细胞均提示有某种疾病。白细胞数量低于4000/μl称为白细胞减少,这类病人容易感染。白细胞增多可能为对感染或外来物质的一种反应,亦可能由肿瘤、外伤、应激或某些药物所致。大多数的白细胞疾病累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累及嗜碱性粒细胞的疾病非常少见。
二、白细胞减少的原因都有哪些
白细胞具有重要防卫功能的,如中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在身体某一部位有炎症,尤其是化脓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会升高。而如果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00/立方毫米,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都正常的,则称为白细胞减少症。
专家根据临床经验以及实验研究把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感染。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鲁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的败血症等。
第二、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此时应该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也可以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第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
第四、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第五、另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肝炎引起的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的话就会使凝血能力不足,凝血因子减少,同时也能抑制骨髓的造血,使血清的白细胞及血小板都减少,这也是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之一。
白细胞增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 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妊娠、剧烈运动、寒冷刺激等。
2 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严重创伤、急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三、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都有哪些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就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
(2)嗜碱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碱性染色很深的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A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保持血管通畅,使吞噬细胞能够顺利达到抗原入侵部位发挥作用。此外,肝素还可作为脂酶的辅基而增强脂酶的作用,加快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的过程。
(3)嗜酸粒细胞
血液中嗜酸粒细胞的数目具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的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目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密切相关的。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糖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具有较弱的吞噬功能,但一般认为其在抗细菌感染防御中不起主要作用。嗜酸粒细胞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①限制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下,常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流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其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中,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直径可达60一80μm,细胞内所含的溶酶体颗粒和线粒体的数目也增多,成为成熟的巨噬细胞。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可以消化某些细菌(如结核杆菌)的脂膜,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能力,可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激活了的单核一巨噬细胞能生成并释放多种细胞毒因子,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等,参与对其他细胞生长的调控。单核一巨噬细胞还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控中起关键作用。
(5)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中的一大类,主要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根据细胞成长发育的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类。在功能上T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则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四、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方案
1.促粒细胞生成药物 选择1—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若治疗1—2个月仍无效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I) 碳酸锂 刺激骨髓生成粒细胞,但对慢性骨髓功能衰竭者无效。成人口服量300mg,3次/天;见效后减量为200mg,2次/天,维持2~4周。可产生轻度胃灼热、腹泻、瘙痒、水肿、恶心乏力等不良反应。肾脏病患者慎用。
(2)维生素B4 维生素B4是核酸的组成部分,在体内参与RNA和DNA的合成,当白细胞缺乏时,能促进白细胞增生。用于防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和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尤其是苯中毒等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成口服量10~20mg,3次/天;儿童口服量5~10mg,2次/天。当与肿瘤放疗和化疗并用时,需考虑维生素B4是否有促进肿瘤发展的可能性。
(3)利血生 为半胱氨酸衍生物,可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口服量20mg,3次/天。
(4)鲨肝醇 即α一正十八碳甘油醚,为体内造血因子,在造血系统中含量较多,可促进粒细胞生长。成人口服量25—50mg,3次/天,4~6周为一疗程;儿童口服量1~2mg/kg,2次/天。对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及骨髓功能尚好的患者,疗效较好。
(5)脱氧核苷酸钠 为复方制剂。肌内注射50~l00mg/d;静脉滴注50~150mg/d,30天为一疗程。
(6)rhG—CSF和rhGM—CSF 可诱导造血干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促进粒细胞增生、分化成熟,由骨髓释放至外周血液,并能增强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活性。治疗粒细胞缺乏症效果明确,可作为首选。剂量100~300μg/d,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约1周,待粒细胞计数回升后可酌情减量或停药。可出现食欲不振、发热、寒战、肌肉酸痛、骨关节痛等不良反应[3] 。
2.免疫抑制剂 对部分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有效,但因其可抑制正常粒细胞功能,故不能滥用。
(1)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免疫因素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或危重患者。在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的同时,可短期应用。地塞米松,剂量5~10mg/d,疗程约1周。
(2)硫唑嘌呤(azathioprine,依木兰):糖皮质激素应用无效时,可谨慎选用。口服量50mg,2~3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