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肌肉萎缩的治疗 肌肉萎缩自我调理
2017-05-20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朱安容
一、进行性肌肉萎缩怎么办
1、钻孔减压:有人将骨坏死称之为骨内高压症,于是便有了钻孔减压的疗法,该疗法目前是股骨头塌陷前全球医生最为普遍采用的方法,有效率大约80%左右。它主要适合于早期塌陷前的患者,。
2、全髋关节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外科进展之一。该方法为塌陷后最有效的疗法,其适应证范围宽,效果好,已经成为股骨头坏死晚期治疗的金标准。
1)年龄界限:以往考虑到材料的耐磨性,多用于50岁以上人群,但随着材料的改进,如金属对金属、金属对陶瓷、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的出现,目前已经没有年龄限制,即使20岁都可以考虑关节置换手术(但必须是大的医学中心,采用上述改进假体),目前已有使用40年的报道。
3)“年轻人不能做此手术”这是一个误导,是以前的观点,现在的金属对金属、金属对陶瓷、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一般都能使用20-30年以上,过了这个时间,大多数都还可以用。
4)并发症:术后疼痛、活动受限、髋臼磨穿、假体断裂、假体感染、脂肪栓塞、肺栓塞等。但其发生率在大的关节置换中心发生率不足0.5%,而在不正规小医院却可能高达10%以上,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所以,关键还是要在正规大医院就诊。
3、特色药物治疗:苗医配方苗方骨仙灵口服胶囊专门针对迁延难愈、病情变化快速的股骨头坏死疾病对症研制,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股骨头坏死症患者。之病理症结配伍,具备行气活血,养血止痛,补肾养髓,通络散结,祛腐生新,全面养骨的功效。
二、肌肉萎缩的原因分析
股骨头坏死病人出现大腿肌肉萎缩是普通现象,肌肉萎缩的轻重各有不同,大部分股骨头坏死病人的大腿肌肉萎缩都能恢复,但少数股骨头坏死病人的大腿肌肉萎缩终身不能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距离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中晚期股骨头坏死病人100%都有不同程度的患肢大腿肌肉萎缩现象,对股骨头坏死病人的走路影响非常大,直接限制患肢大腿的力量恢复,同时也限制患者的走路长短。
大腿肌肉萎缩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大腿肌肉萎缩症状的疾病有哪些?
大腿肌肉萎缩的第一种原因是股骨头坏死患者大腿血液供应减少造成的。股骨头坏死的发生虽然原因各有不同,但是发病机制都是由于股骨头周围血液循环障碍所致。血液循环障碍不但会造成股骨头坏死,同时还会造成股动脉对下肢广泛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下肢肌肉在血液供应减少的情况下,大腿肌肉长时间营养不良,就会造成下肢肌肉萎缩。另一种原因是患肢大腿由于疼痛不经常走路负重,肌肉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肌肉不再发育,肌肉逐渐萎缩变小,造成的失用性肌肉萎缩。
三、肌肉萎缩的常规治疗
1、心理治疗:肌肉萎缩治疗中一定要有个乐观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相关专家介绍,长期强烈或多次精神紧张,会危害大脑皮质兴奋及抑制调节,使肌跳加重,肌萎缩发展。
2、饮食疗法:肌肉萎缩患者应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尽可能提高肌肉萎缩患者食欲,使患者饮食中的营养及能量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不要服用对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强的食品,如辣椒等,对于急性期的病人及阴虚火旺型病人最好要忌用,外伤性肌肉萎缩治疗方法之一。
3、运动治疗:该方法能够预防肌肉萎缩,可千万不能进行性功能锻炼。强行性功能锻炼将导致骨骼肌疲劳,会影响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再生及修复,对肌肉萎缩病情的好转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造成影响。
4、物理治疗:主要是改善肌肉萎缩患者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平衡协调动作和体位交换及转移动作。
5、免疫治疗:糖尿病性肌肉萎缩的发病有免疫因素参加,所以免疫治疗已应用于临床。丙种球蛋白2g/kg分五日用,然后用泼尼松60mg/日,至少三个月,用时应增加胰岛素或降糖药用量,监测血糖,并注意其副作用。
四、肌肉萎缩自我调理
劳逸结合
不要强行进行锻炼,因为强行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
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老人肌肉萎缩发展。
预防胃肠炎
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老人肌肉萎缩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复或加重。
合理调配饮食结构
老人肌肉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
严格预防感冒
老人肌肉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老人肌肉萎缩患者一旦感冒,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