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游泳最快 游泳可以减肥吗
2017-05-21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伍怜寒
一、怎样快速学游泳
1:识水性、学漂浮。学游泳不能对水产生恐惧,为了快速学会游泳,先在浅水区戏水,通过水中跳跃,脚离地等方式,感受一下水的浮力,用手划水来体验如何在水中让身体移动。
2:控制呼吸、在水中憋气。初学游泳的人很担心水呛入口中和鼻子中,在学游泳时可以先尝试在浅水区域用鼻孔吹气的方式,感受一下脑袋没在水中的感觉,憋气入水的时候,其实水是不容易进入鼻孔的,而只有在慌张的时候水才会入口,鼻子呼吸的时候导致危险,所以多尝试水下憋气,有利用快速掌握水性。
3:练习划水和踏水。借助游泳圈的浮力让初学者身体漂浮在水面,然后感受用手划水,让身体向着指定方向移动,逐步体会游泳时手的作用;用脚踏水,动作不能太快,有节奏的向下踏,感受如何让身体更多部位露出水面以及在脚的作用下移动。
4:找陪练人指导。会水者协助学习游泳,是一件很有效的办法,一是可以给人示范,二是可以在旁协助你练习,不仅经验交流方便,也可增加初学者的信心和安全感,此时一定要多观察,那样学游泳会更效率。
报名游泳班:当学习游泳者对水性和水中漂浮,有了一定经验后,为了能更系统的学习游泳,建议报名游泳班,此方法能让游泳学习者更好的学习到不同的游泳方法和技巧,遇到问题时,可以得到更专业的回答。
二、怎样能够游泳减肥
其实游泳是可以有效减肥的。根据实践,我把游泳减肥的诀窍归纳为:短游寻漂浮感、勤出水寻重力感。具体操作是这样的:下水后要马上寻找身体漂浮的舒适感,中老年人或体质弱的尽可能用最小的动作来维持漂浮运动,可以两只手滑水。调匀呼吸,闭目似要进入梦乡,突然被惊醒或自己睁眼都可以,感觉到比躺在床上都舒服轻松时立即出水。
出水时动作要缓,要感觉身体在水中的重量,比较水中漂浮感和陆地上支撑身体的重力感。有人身体健壮,很难体味这种感受,那就游一段距离,动作频率要低,以不加快心跳为限,然后出水找感觉。待重力感和疲劳感消失后再回到水中。不可跳水,因为这样容易把已产生的感觉消除。
用这种方法减肥,坚持数日,原先肚皮的鼓胀感就会消失,腹部感到轻松,不过体重下降很少。如果坚持三到五个月,饮食稍加节制,再辅以每日一到两公里散步,体重自然可以慢慢降下来。想减肥又不想节食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游泳30分钟可消耗1100千焦的热量。即使人已不在水中,代谢速度依然非常快,能比平时更快地消耗脂肪。这种方法是最科学、最无可否认的。游泳不仅可以收腹,还能塑造整个体形。怕冷的MM也可以游温水泳咯,为了体型,什么都不可怕咯!
三、游泳有哪些好处呢
最佳的运动方式,自人类把体育运动作为提高健康水平,磨练和提升人的身体和精神素质的有效手段以来,专家们始终把游泳练习推荐为的最佳运动项目,因为游泳时身体的所有部位都投入到适当的运动中去,有百利而无一弊。
最安全平稳的练习手段,一旦你掌握了游泳技术, 柔性的水给你最安全的保障,在所有体能锻炼的运动项目中游泳最具有个性化,最自由,最少运动创伤,最安全。没有任何一项运动象游泳运动那样保持着平卧的身 体位置的前提下进行练习,这种体位使心脏每次搏动后血液流向全身,并周而复始地循环,可避免直立运动所带来的负面结果。
最长的运动寿命,自婴儿出生到寿终正寝均可把游泳作为强身健体的练习方法,不受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甚至残疾的影响,都可从游泳练习中获益。游泳是终生性的保健运动。
最好的有氧训练,深呼吸,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关节,韧带和神经都参予运动,是游泳的最大特点,又由于水的阻力使人处于最好的有氧代谢值域、最大吸氧量。 经常性的游泳练习将为你造就一付好心脏,是你受益终身。
最舒适的毛细血管按摩,毛细血管体操可用按摩椅,请按摩师等方式来解决,但都远比不上游泳的效果,每次游泳练习,有若干次的全身冷热交替的刺激水中前进时水与皮肤的摩擦使毛细血管舒张收缩频繁交替,促使毛细血管健康新陈代谢而气血充盈。
四、游泳必须知道的几个注意事项
忌饭前饭后游泳:空腹游泳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也会在游泳中发生头昏乏力等意外情况;饱腹游泳亦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产生胃痉挛,甚至呕吐、腹痛现象。
忌剧烈运动后游泳: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会使心脏加重负担;体温的急剧下降,会抵抗力减弱,引起感冒、咽喉炎等。
忌月经期游泳:月经期间游泳,病菌易进入子宫、输卵管等处,引起感染,导致月经不调、经量过多、经期延长。
忌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在天然水域游泳时,切忌贸然下水。凡水域周围和水下情况复杂的都不宜下水游泳,以免发生意外。
忌长时间曝晒游泳:长时间曝晒会产生晒斑,或引起急性皮炎,亦称日光灼伤。为防止晒斑的发生,上岸后最好用伞遮阳,或到有树荫的地方休息,或用浴巾在身上保护皮肤,或在身体裸露处涂防晒霜。
忌不做准备活动即游泳:水温通常总比体温低,因此,下水前必须做准备活动,否则易导致身体不适感。
忌游泳后马上进食:游泳后宜休息片刻再进食,否则会突然增加胃肠的负担,久之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