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或经验配穴
2016-01-06 来源:快问新闻部 作者:山亦寒
想必大家都知道针灸,因为他也是比较热门的一种养生的呢,那究竟怎么做才正确呢,或许大家和小编一样充满了疑惑。中医中针灸疗法的引用一般是以脏腑经络的辨证为主的。进一步进行确定病机证型,而后选穴治疗。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中医中的针灸疗法。看看中医针灸疗法是怎么治病的!
应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针法治疗的一个成功案例,涉及了葛根汤、小柴胡汤和石膏药证的相应配穴,在此介绍如下。
辨证:三阳(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经方辨证处方思路
患者枕部麻木,颈项不适,辨证为太阳;胸胁胀满,容易发脾气,辨证为少阳;口干等辨证为阳明,合而为三阳合病。
经方处方当为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石膏,但患者不愿服用中药,所以按照该处方思路给予针灸治疗。
小柴胡汤合葛根汤
用针思路分析
针对葛根汤思路选穴足三里、中脘、血海、风池、风府、脑户和颈部阿是穴,针对小柴胡汤思路选穴期门,针对石膏证思路选穴天枢、曲池。
针灸处方
足三里、中脘、血海、风池、风府、脑户、期门、曲池、天枢和颈部阿是穴。
运针方法
足三里、中脘用补法,血海、期门用平补平泻,天枢、曲池用泻法,风池、风府、脑户和颈部阿是穴不用手法。风池、风府、脑户、曲池和颈部阿是穴留针30分钟,余处不留针。日1次。病人1次治疗显效,3次后痊愈。
机理分析
《伤寒论》第1条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是太阳病的总纲,从这里可以看出,伤寒表不解,其典型的症状主要集中在头项部。
而针灸临床中,治疗头项部疼痛,无论外感内伤,疗效较好的穴位大多也集中在头部,像太阳穴、率谷穴及印堂、攒竹、风池、风府等穴,在临床中经常应用,而且疗效不凡,可见这些穴位具有解表的作用。
而《伤寒论》第24条又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也给我们提示,刺风池、风府有解表的作用。这些穴位都相当于经方的解表药,应用得法,与经方有异曲同工之妙。
《伤寒论》第31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此条里面提到的“项背强几几”,显然也是葛根的一个明显的药证,临床中处理这个症状时,阿是穴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也有好多个穴位可以选用,像手三里、二间、三间等等。笔者在这个处方里主要还是选用了局部的阿是穴。其次,葛根汤方中除了麻黄、葛根之外,实际含有一个减量的桂枝汤。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胡希恕先生认为其有健胃、生津液、补虚的作用,所以选用足三里、血海、中脘以健胃补虚。
《伤寒论》第143条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而第144条又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从中可以看出,刺期门和小柴胡汤之间存在某种相似关系,所以临床应用刺期门代替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随其实而泻之”,而小柴胡方中之党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的功效,在上述桂枝汤的一些相应选穴中已经表达,故不再重复选穴。
石膏证在胡希恕先生的经方体系中则以清阳明之热为主,故选用天枢、曲池泻热,兼刺期门清少阳之热,两者实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相信广大的中医爱爱好者们应该都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了吧!没错,以上介绍的几种针灸疗法都是非常不错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