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血管壁发生硬化的严重危害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原因
2017-06-12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赵雁玉
一、下肢动脉血管壁发生硬化的严重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理论上讲,它可以侵犯全身各处的大中小动脉;但从临床上看,主要受累的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四肢动脉又以下肢动脉病变较为多见。下肢动脉硬化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
间歇性跛行典型症状是肌肉疼痛、痉挛及疲乏无力,被迫停止活动。当病人在一定速度下行走相当路程时,即在下肢的一组肌肉(最常见者为小腿部)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缺氧反应,产生一种紧张、痉挛痛或剧痛,以致不能行走,迫使病人需要站立或休息 1—5分钟后,疼痛才可消失。如再行走一段路程,疼痛又复出现。行走速度相等。
静息痛是最突出的动脉硬化症状,在晚期,当病人平睡后10—15分钟发生,这是缺血程度严重的表现,使患肢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最初在足趾发生难以忍受的疼痛,尔后逐渐发展至足底部,甚至足踝部。如将肢体抬高,疼痛加剧;放低或稍作活动,站起来行走片刻,症状减轻或消失。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肢体怕冷,沉重无力,麻木感,刺痛感,甚至烧灼感。
以上就是对下肢动脉血管壁发生硬化后的严重危害的相关阐述,但这并不能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只能作为辅助参考。如果想全面系统的了解自己的病情,还请到正规医院进行就医查诊,根据您自身的病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便早日痊愈。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预防及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预防
该病的预防主要在于严格控制动脉粥样的硬化的危险因素,如严格监测、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塞症的发生率,并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诊治可能存在的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
对于已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应早期加强锻炼、严格用药,并加强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及外伤等,以防病情加重。
对于已行手术或治疗的患者,上述预防措施仍需坚持应用,以预防手术部位血管再狭窄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发生病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
宜多食用植物蛋白(如豆制品)及复合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等),少吃单纯碳水化合物(如果糖、蔗糖、蜜糖及乳糖等)。
宜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因维生素C可促使胆固醇羟基化,从而减少胆固醇在血液和组织中的蓄积。
宜多吃高纤维素的食物,因食物纤维不易被人体胃肠道所消化,摄入高纤维食物后可改善大便习惯,增加排便量,使粪便中胆固醇及时排出,从而起到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宜多吃些水产海味食物,如海带、海蜇、淡菜、紫菜、羊栖菜、海藻之类。
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动脉硬化的3大高危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吸烟,与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
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是多源性的,据美国心脏学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动脉硬化的主要和次要危险因素。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硬化逐渐发展的结果,真正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种病因学说之间都存在一些相关因素,在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危因素中,身体不同部位的动脉硬化病变可能与某些高危因素的关系更密切些,例如血浆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冠心病明显相关,而与脑血管,周围血管动脉硬化仅中度相关,脑血管疾病主要与高血压相关,周围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
发病机制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可有下列几种学说。
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Rokitansky于1852年最早提出动脉硬化发病过程中的损伤反应学说,各种原因造成的动脉内膜损伤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这些损伤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学物质刺激,免疫复合物,细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动脉内膜损伤后,刺激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随后发生增殖,动脉中膜的平滑肌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它能合成胶原,弹力素和氨基葡聚糖(GAGs)等物质,在较大的动脉平滑肌细胞与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构成了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层,管腔表面由单层内皮细胞层覆盖,在高血压,高脂血症或损伤等因素作用下,内皮细胞层完整或受到破坏时都可以促使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在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首先损伤过程本身以及由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破坏释放出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平滑肌细胞发生第1次增殖,而来源于血小板的促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则刺激平滑肌细胞游移至内膜,游移至内膜处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主要受到血管紧张素Ⅱ及PDGF的调节,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图1),这些增殖的细胞形成了大量细胞外基质以及脂质聚积,最终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在硬化斑块处的动脉壁使管腔周围正常的弥散作用中止或通过血管滋养管氧传送降低,可导致局部动脉壁的低氧血症,在动脉硬化斑块中细胞代谢的低氧状态可致病变部位发生坏死及炎症。
脂质浸润学说:血脂是通过血管内膜间隙渗入到内皮下,再经中层和外膜进入淋巴循环被清除,脂质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脂质蛋白是脂质和蛋白质结合的复合体,脂蛋白中脂肪含量愈多,其密度愈低,根据其密度不同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4种,在动脉硬化过程中,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积聚在动脉内膜,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内膜积聚的主要原因为:①动脉内膜通透性改变,使LDL渗入增多;②内膜的组织间隙增加;③血管细胞代谢LDL的能力降低;④从内膜运送LDL到中膜的过程受阻;⑤血浆中的LDL浓度增高;⑥在动脉内膜LDL与结缔组织复合物的特异性结合,老年人动脉壁中黏多糖减少,有助于LDL渗入动脉壁内,动脉壁内的酶活性减退,也有利于胆固醇的沉积,各种脂蛋白容易在内膜下滞留,聚积,最终就会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另外,Brown等人首先报道了细胞表面存在着LDL受体,LDL与受体结合后被运送到细胞内进行蛋白水解,然后释放氨基酸到中膜,正常情况下LDL受体在内脂网内合成,通过高尔基器嵌插在质膜,遗传上的异常可导致受体不能识别蛋白或异常的受体不能和LDL相结合,在Ⅱa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伴有LDL受体缺乏,导致LDL摄入量减少,使体内血中LDL增高,因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是患动脉硬化的高危人群。
在动脉硬化病变过程中,HDL对动脉壁具有保护作用,LDL在溶酶体内水解蛋白质成分被水解成氨基酸,胆固醇被水解成游离胆固醇,一部分被利用,一部分贮存,HDL主要功能是消除胆固醇,将其送到肝脏进行代谢,LDL与HDL的平衡决定动脉壁中胆固醇的代谢,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LDL量增多,胆固醇酯化酶的活性明显增高,因此,动脉壁内脂质代谢紊乱均参与了动脉硬化病变过程。
血流动力学说:在动脉硬化的发病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特殊的血管解剖部位是2种互相关联的致病因素,硬化斑块往往好发于血管床的特定部位。
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西医治疗
非手术治疗
尽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但控制与该病有关的因素可以使病情稳定。另外,对大多数间歇性跛行的患者首先给非手术疗法,可以得到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戒烟:吸烟与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关系已经很明确,吸烟者发生间歇性跛行是非吸烟者的9倍。间歇性跛行患者中几乎90%以上是吸烟者。吸烟可以从多方面对动脉硬化产生影响。
因此戒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治疗措施。对戒烟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Quick报道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停止吸烟后症状改善踝动脉压增高。血管移植术后在戒烟者5年通畅率77%,而继续吸烟者仅42%。
运动锻炼: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以使80%以上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通过运动使症状得到缓解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以前认为运动可以使侧支血管增多,口径变大,血流量增加,但是现有的资料及检查手段并不支持这一学说。目前认为运动使肌肉内的酶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使之更有效的从血流中吸取氧。从静脉采血化验发现经过运动锻炼的患者氧的摄取量明显增加。运动锻炼的方法是,患者坚持步行直到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消失后再步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1h。
降血脂药物:血脂过高的病人经饮食控制后血脂仍不降者,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烟酸肌醇、苯扎贝特(必降脂)、氯贝丁酯(安妥明)、辛伐他汀(舒降脂)、考来烯胺(消胆胺)、多烯脂肪酸、维生素C、脉通等。
降血压药物: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有40%~50%伴有高血压,常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危险性,故应同时治疗高血压。常用的降血压药物有复方降压片、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卡托普利(开搏通)、珍菊降压片等,需根据降压情况,调节剂量。
血管扩张药物: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后可解除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从而改善患肢血液供应。常用药物有地巴唑、硝苯地平(硝苯吡啶)、烟酸、西洛他唑(培达)、前列腺素E1(凯时注射液)、*、己酮可可碱等。
降低血黏度药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带有血黏度增高倾向,常用的降血压药物有肠溶阿司匹林、去纤酶、红花注射液等。
中草药制剂:中草药制剂如复方丹参、活血通脉胶囊、脉络宁等有活血化瘀作用,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主要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有一定作用。
手术疗法
经皮穿刺动脉腔内成形术:局部或多处短段狭窄者,可经皮穿刺法向狭窄的动脉段,插入球囊扩张导管,也可用腔内激光术或斑块旋切导管,施以扩张。管腔获再通后,酌情放置各型血管腔内支架,如Palmaz、Strecker或自展型或记忆金属型支架,以提高疗效。
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病变者。但术后早期易并发血栓形成,后期可再度发生狭窄。近年来已少用于肢体动脉。但颈动脉分叉部病变血栓内膜切除术的疗效尚较满意。
血管旁路移植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各类人工血管,于阻塞段的近、远侧之间作搭桥转流。主-髂动脉病变者,可采用腹主-股或髂动脉旁路手术。对年龄大、全身情况不良者,可选用较为安全的解剖外旁路手术,包括腋-股动脉旁路手术和股-股动脉旁路术。腹主-股总动脉旁路术后5年通畅率约为80%,解剖外旁路手术约为50%。股-?动脉病变者,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做旁路转流术。手术方法有2种:①将大隐静脉段倒置后在阻塞段近、远侧搭桥转流;②让大隐静脉处于原位,用特制的器械置入大隐静脉腔内,逐一破坏其瓣膜,并将所有属支加以结扎,最后将其近、远侧端分别与阻塞段的近、远侧动脉作吻合,称为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
腰交感神经切除术、远侧动静脉转流术(静脉动脉化)和带蒂或游离大网膜移植术:适用于动脉主干广泛性闭塞,无法施行旁路转流手术者。近侧动静脉转流无法将动脉血流逆向肢端,不应予以提倡。只要肢端有流出道或通畅动脉便应争取做动脉与动脉架桥术。确无流出道者才考虑大网膜移植、交感神经切除术和远侧静脉动脉化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