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刮痧肿了是怎么回事_ 刮痧术是中医治疗学组成部分之一
2017-06-19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彭问旋
一、面部刮痧肿了是怎么回事
刮痧术主要是用补泻手法(轻刮为补,重刮为泻)刺激皮肤,使皮下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使病变器官、细胞得到营养和氧气的补充,使全身血脉畅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汗腺充血而病邪从汗而解,使周身气血迅速得以畅通,使人体损伤细胞活化,气血周流,通达五脏六腑,阴阳平衡,达到正本清源之目的,从而恢复人体自身的愈病能力。
刮痧材料的选取:①刮具:最好选用水牛角,制成平、弯、有棱角而光滑、小巧、精致、运用自如的刮板,且水牛角有凉血解毒的作用;②活血止痛润滑油:最好用活血润滑剂或止痛灵,二者用天然中草药经提炼浓缩而成,具有消毒杀菌、止痛行血的作用,无毒副作用,疗效安全可靠。在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偏远山区,可用银元、铜元、木梳背和菜油代之。
二、刮痧术是中医治疗学组成部分之一
刮痧时,宜首先刮拭大椎穴及足太阳膀胱经的魄户、膏肓、神堂穴。然后再刮其他经脉线及患处局部。先在穴位周围的经线上或患痛部位及有关经络涂上活血止痛润滑油,取水牛角刮板以45°斜度,平面朝下,刮拭面尽量拉长,由内而外,由上而下,顺次刮拭,脸部、胸部由内而外,头部、背部、肩部、胸腹部由上而下,用力要适中、均匀,直接在人体皮肤经络上反复刮拭,只要数分钟,凡有病源之处,轻者出现红紫色瘀点,或密集的红紫色疙瘩,重则可见青黑包块,且会有痛感,如无反应,则无病灶。约3~7天后,患处平滑无包块、无痛感时才能实施第二次刮拭。
其他部位如骨骼、关节部位,用刮板棱角刮拭,一般刮拭后二三天内患处会有疼痛现象,这是正常反应,若刮拭部位不正确,或手法不当,均无上述反应。
三、刮痧的原理是什么呢
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部位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刮痧的工具
刮痧的工具很多,过去民间有用光滑的铜钱、铜勺柄、瓷汤匙等,这些工具,使用既不卫生,也不便于消毒,现多用有由水牛角制成的专门的刮痧板,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医药商店有售。
值得注意的是,凡用刮痧术治疗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脸及手足。如有特殊情况,只能用热水洗。刮拭后,有条件者,可饮用一大杯热开水以助新陈代谢。
四、刮痧的基本手法是什么呢
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痧症,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位;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肿岗上岗下,再每处刮动十余下,再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夏季儿童容易发烧,家长决不可掉以轻心。由于天气很热,许多儿童常常是满头大汗,满脸通红,别以为都是暑热造成的。只要孩子不想吃饭,懒得动弹,就要怀疑是否发烧,用体温计测一测,一旦发烧就应引起注意,及时查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