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颞下颌关节炎该如何治疗 颞下颌关节炎的病因有哪些

2017-11-18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齐含玉

一、颞下颌关节炎的病因有哪些

  1.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生和加重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创伤因素

  很多患者有局部创伤史。如曾受外力撞击、突咬硬物、张口过大(如打呵欠)等急性创伤;还有经常咀嚼硬食、夜间磨牙以及单侧咀嚼习惯等。这些因素可能引起关节挫伤或劳损,咀嚼肌群功能失调。

  3.咬合因素

  咬合紊乱也可以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生或者加重。如咬合干扰、牙齿过度磨损、磨牙缺失过多、不良修复体、颌间距离过低等。咬合关系的紊乱,可破坏关节内部结构间功能的平衡,促使本症的发生。

  4.全身及其他因素

  系统性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以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此外,一些医源性因素,例如鼻咽癌的放射治疗,会导致咀嚼肌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也可以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二、颞下颌关节炎如何检查

  1.X线平片

  关节薛氏位和髁状突经咽侧位X线平片可发现有关节间隙改变和骨质改变,如硬化、骨破坏和增生、囊样变等,对比开口和闭口两个不同状态时髁状突的位置,可以了解关节的运动状态。

  2.关节造影

  上腔造影因操作容易而多用、下腔造影国内应用较少,造影可发现关节盘移位、穿孔、关节盘诸附着的改变以及软骨面的变化。近年来,不少学者应用关节内窥镜检查,可发现本病的早期改变,如关节盘和滑膜充血、渗血、粘连以及未分化成熟的软骨样组织形成的“关节鼠”等。

  3.锥形束CT(CBCT)

  CBCT的分辨率很高,可以发现关节硬组织的细微结构变化,对关节病的诊断很有意义。

  4.磁共振(MRI)

  通过高分辨率的MRI图像,可以判断关节盘和肌肉等软组织的情况,为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颞下颌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由于很多其他疾病也常常出现上述三个主要症状,因此必须与以下疾病作鉴别:

  1.肿瘤

  颌面深部肿瘤也可引起开口困难或牙关紧闭,因为肿瘤在深部不易被查出,而误诊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甚至进行了不恰当的治疗,失去了肿瘤早期根治的良机。因此,当有开口困难,特别是同时伴脑神经症状或其他症状者,应考虑是否有以下部位的肿瘤:①颞下颌关节良性或恶性肿瘤,特别是髁状突软骨肉瘤。②颞下窝肿瘤。③翼腭窝肿瘤。④上颌窦后壁癌。⑤腮腺恶性肿瘤。⑥鼻咽癌等。

  2.颞下颌关节炎

  (1)急性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 关节区可见红肿,压痛明显,尤其不能上下对咬,稍用力即可引起关节区剧痛。

  (2)类风湿性颞下颌关节炎 常伴有全身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尤以四肢小关节最常受累,晚期可发生关节强直。

  3.耳源性疾病

  外耳道疖和中耳炎症也常放射到关节区疼痛并影响开口和咀嚼,仔细进行耳科检查不难鉴别。

  4.颈椎病

  可引起颈、肩、背、耳后区以及面侧部疼痛,容易误诊。但疼痛与开口和咀嚼无关,而常常与颈部活动和姿势有关。有的可有手的感染和运动异常。X线片可协助诊断颈椎有无骨质变化,以资鉴别。

  5.茎突过长症

  除了吞咽时咽部疼痛和感觉异常外,常常在开口、咀嚼时引起髁状突后区疼痛以及关节后区,耳后区和颈部牵涉痛。X线片检查容易确诊。

  6.癔病性牙关紧闭

  癔病性牙关紧闭如和全身其他肌痉挛或抽搐症状伴发,则诊断比较容易。此病多发于女青年,既往有癔病史,有独特的性格特征,一般在发病时有精神因素,然后突然发生开口困难或牙关紧闭。此病用语言暗示或间接暗示(用其他治疗法结合语言暗示)常能奏效。

四、颞下颌关节炎该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而阻止花生四烯酸合成炎症和疼痛介质前列腺素,从而发挥止痛和抗炎作用。

  (2)硫酸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sulfate):骨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目的是消除炎症、减轻疼痛。虽然目前还没有药物能确切地抑制或修复关节组织和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但已有证据提示,硫酸氨基葡萄糖很可能是一种具有同时改善骨关节炎症状和关节结构的药物。

  (3)*类镇痛药。

  (4)抗抑郁药。

  (5)抗惊厥药。

  (6)皮质类固醇激素。

  2.非药物治疗

  (1)首先要去除精神因素的影响,必要时需精神科医生协助制定治疗计划,进行心理-行为疗法;

  (2)矫正咬合关系,以及不良习惯,如过度张口、单侧咀嚼等;

  (3)其他非药物治疗,如:神经刺激疗法、神经阻滞疗法、外科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中医针灸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