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古代人如何御寒 体哪些部位最怕冷

2017-11-13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傅翠绿

一、古代人的御寒方法有哪些

  皇宫、官宦和有钱人家在冬天多是烧炭取暖。皇宫里设有惜薪司,这个机构负责皇宫内的炭供应,主事的官员级别虽不高,但权力却不小,甚至可以御前奏事。据说清代乾隆年间,宫内的炭供应量是有标准的,不能滥用,即使皇帝的女儿每日也只能用三十斤炭取暖。

  穷苦老百姓大多只能用稻草、秸秆取暖,还有人用牛粪取暖。牛粪虽然能烧着,但取暖的人必须忍受一股难闻的气味。

  古人御寒衣服也是有差别的。裘即毛向外的皮衣,是有钱人的冬装。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因此用其做成的狐白裘自然就非常珍贵。

二、古代人有哪些御寒设备呢

  暖阁:

  古代是指与大屋子隔开而又相通连的小房间,可设炉取暖。

  火盆:

  盛炭火等的盆子用来取暖或烘干衣物。火盆是用泥做的,一般在秋天制作。

  手炉(汤婆子):

  就是用来暖手暖脚的小火炉,相当于现在的暖宝宝。炉外加罩,且精巧玲珑、形状多样,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或者被窝里暖床,又被称为“暖手炉”,除了采暖,还能用来热水洗脸。

  足炉:

  足炉比手炉略大,是一种铜制的扁瓶,里面放热水,可以捂脚暖被窝,也可随身携带。熏炉使用陶土或铜铁制成,又被成为暖炉、红炉,仅供室内使用。

  火墙:

  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气就顺着夹墙温暖整个大殿。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下,形成“暖炕”与“暖阁”。

  熏香取暖:

  相传有一种“辟寒香”,焚之可避寒气,在室内焚香,香料常被称为香药,具有显著的药用功效。焚烧具有驱寒祛湿功效的合香,祛除体内的寒气和室内的湿气,提高室内温度。身体自然就会感觉暖暖的。若熏衣被,可外加竹笼,即称为“熏笼”。

三、五个部位最畏寒怕冷

  1、头部

  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袭,易引发感冒、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头部还是最不善于留住热量的部位。研究发现,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在气温15℃时,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气温4℃时,占60%。所以,天越冷越要给头部保暖,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盖住前额的。头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应先到室内慢慢消汗,避免冷风直吹。此外,每天清晨梳头百余次,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气血不衰。

  2、鼻子

  鼻子也经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触冷空气,黏液分泌会减少,毛细血管会变脆,鼻子的“屏风”作用就变差,从而导致病菌进入肺内,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外出时戴个纯棉口罩,但最好不要用围巾遮挡,以防上面的细菌或织物纤维进入鼻腔。天冷时,可每天按摩鼻翼,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搓热后,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强鼻部血液循环,提高耐寒能力。

  3、双脚

  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脚冷则全身冷”。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血液供应往往不足。自身热能不够,就要求助“外援”,最好的办法是每天用热水泡脚,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全身都暖和起来。每次泡脚20分钟,水温42℃左右最佳,同时可按摩脚掌的涌泉穴,起到调理脏腑、舒通经络的作用。鞋袜最好保暖透气、吸湿性好。

  4、腰部

  腰部第二怕冷,它是肾之腑,肾喜温恶寒,一旦它觉得冷就会立刻“闹情绪”,男性会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女性则容易月经紊乱、痛经等。因此,无论男女天冷时一定要穿中长外衣,不要让腰部裸露。平时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处),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5、耳朵

  耳朵体积小,接触空气的面积大,热量很容易散发。外加耳朵皮肤薄,耳廓缺少皮下脂肪的保护,极易长冻疮。因此外出一定要给它们“穿上”保暖外衣,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坚持每天早、中、晚按摩揉搓耳廓,每次约5~10分钟。

四、按哪些穴位可以达到保暖的效果

  大椎穴

  取穴:大椎穴在脖子后面最突起的骨头下面,腰椎疼痛可以搓擦腰部,脊柱是针灸学中督脉循行的部位,督脉可以调节全身的阳经,按揉颈腰可以疏通督脉经络调畅气血,具体操作是两手搓热紧按颈腰部,用力搓30次左右。有颈椎病的患者可以经常揉按大椎穴。

  合谷穴

  取穴: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足三里穴

  取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合谷穴和足三里这两个穴位都是阳明经穴,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对于经络气血的通畅关系重大。如果能每天坚持按摩合谷穴,足三里穴还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