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有这些_治疗中风的8种中药方
2017-09-2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齐尔珍
一、中医治疗中风的偏方你了解吗
水蛭蜈蚣治中风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主治脑血栓形成。
【偏方组成】水蛭15克,蜈蚣3条,僵蚕12克,全蝎6克,丹参24克,川芎10克,山药15克,甘草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10剂为1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26例,平均治疗45天,痊愈16例,显效5例,进步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
地龙葛根治中风
【功能主治】祛风化痰,行瘀通络。主治脑血栓形成。
【偏方组成】地龙25~40克,葛根30~50克,红花(后入)15~2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加减共治86例,治愈44例,占51.2%,显效26例,占30.2%,好转10例,占11.7%,无效6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治愈时间20~80天,平均54天。服药剂数10~40剂,平均28剂。
石菖蒲远志治中风
【功能主治】开窍导痰。主治中风急症(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
【偏方组成】石菖蒲、炙远志各6~10克,郁金、天竺黄各10~12克,制半夏、茯苓各10~20克,胆南星、泽泻各10~30克,生石决明20~30克,怀牛膝10~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病情危重者每隔6小时服1次。
【加减】若脑出血严重者,加参三七、花蕊石、犀角(水牛角代);抽搐者,加全蝎、钩藤;血压高者,加生牡蛎、夏枯草;寒痰者,用生南星、生半夏;热痰者,用胆南星、鲜竹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或番泻叶。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25例,其中治愈11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
黄芪玄参治中风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活血养荣,化痰软坚。主治中风后遗症偏瘫。证见中风后一侧肢体偏瘫,肌肉松弛,不能自主屈伸,舌体向健侧歪斜,语言蹇涩,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等。
【偏方组成】黄芪、黄精、丹参、玄参各15克,鸡血藤20克,海藻1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并可随症加减。
【病例验证】何某,男,59岁。突发脑溢血,左侧肢体偏瘫,鼻唇沟变浅,舌体向右侧歪斜。服本方19剂,基本痊愈。
三七粉治中风
【功能主治】止血活血,行瘀化瘀。主治中风。
【偏方组成】三七粉5~10克。
【用法用量】上方为1次量,温开水冲服,不能口服者予以鼻饲。
【病例验证】李某,男,60 岁。因头痛、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左侧偏瘫3小时。经头部CT检查为右侧内囊区出血。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缺血。对病人予以常规抢救治疗,但病情改善不明显。遂改投三七粉10克,置于冰镇水150毫升中予以鼻饲,2小时后再次使用。此后,病情逐渐稳定。次日意识渐清,排黑色大便1次。继给三七粉10 克,2次鼻饲。第三天,能吞咽饮食。停止鼻饲,改用三七粉7.5克,每日2次冲服。经2个月治疗,病愈出院。
大黄治中风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主治中风昏迷。
【偏方组成】生大黄50克。
【用法用量】用生大黄50克加沸水200毫升浸泡20分钟,制成25%生大黄浸渍液。先用25%生大黄浸渍液100毫升,鼻饲或灌肠1~2次。大便排出后,用量为50毫升,每隔12小时治疗1次,直至神志清醒。同时配用汤药调治。
【病例验证】郑某,男,57 岁。突然晕倒,不省人事。血压28/15.3千帕,腹胀,24小时未解大便,脉弦数。人院后给予甘露醇等控制血压未获效。遂按本方取25%生大黄浸渍液 100毫升,鼻饲2次,即排出黑色稀糊状大便2次,血压下降。继以25%生大黄浸渍液50毫升,每隔12小时作1次鼻饲。第二天,神志渐清,有吞咽动作,配服中药汤剂。第三天神志完全清醒,遂停用生大黄浸渍液,继续以中药调治2个月,生活能自理而出院。
黄芪川芎治中风
【功能主治】主治中风。
【偏方组成】黄芪30~50克,川芎、赤芍、天麻、黄芩、川牛膝各10克,归尾、钩藤各15克,石决明(先煎)20克,甘草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若上肢偏瘫者,加桑枝;若下枝偏软无力者,加桑寄生;若头晕甚者,加葛根、丹参;若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若口眼喁斜者,加尸签草、僵蚕;若夜卧不安者,加夜交藤;若胆固醇或三酰甘油高者,加生山楂、草决明;若血压偏高者,加夏枯草。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中风患者4例,其中痊愈2例,显效1例,有效1例。服药时间:最短者26天,最长者105天,平均服药为50天。
二蛇黄芪汤治中风
【功能主治】主治中风后偏瘫。
【偏方组成】乌梢蛇、白花蛇各15克,鸡血藤、黄芪各30克,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各12克,丹参25克,桂枝,山楂、甘草各10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2次温服,每日1剂,15剂为1个疗程。
【病例验证】用本方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75例,其中痊愈56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4例。痊
二、治疗中风的8种中药方有这些
(1)气虚血瘀型
症状:肢体缓纵不举,或见挛卷,或见疼痛,舌质淡或紫暗,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涩。
方药:补阳还五汤:生黄芪30g,当归、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龙、红花各15g。
(2)风中经络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肌肤不仁,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或弦。
方药:肉桂6g,炮附子5g,麻黄5g,防风、防己、当归各12g,人参、川芎、白芍、杏仁、黄芪、甘草各10g,生姜5片。
(3)腑气不通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赤黄,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厚朴、大黄、枳实、甘草各10g
(4)气虚痰阻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萎黄,语言骞色,痰稀而白,或见头晕目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甘草各10g,茯苓、白术、陈皮各15g,半夏、竹茹、胆南星各15g。
(5)邪热壅盛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潮红,口渴喜冷饮,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药:川芎、白芍、白术、菊花、桔梗、荆芥穗、连翘、黄芩、寒水石各10g,当归、石膏各15g,砂仁、薄荷、滑石、大黄各5g。
(6)气滞经络型
症状:肢体瘫痪或口眼弯斜,胸胁胀满,叹息为快,脘腹满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方药:八味顺气散:人参、白术、白芷、乌药、青皮各10g,茯苓、陈皮各15g,甘草8g。
(7)气血两虚型
症状:肢体缓纵无力,或见苍白肿胀,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或畏风自汗,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方药:八珍汤:人参、白术、川芎、白芍、甘草各10g,熟地、茯苓、当归各15g。
(8)肝风挟痰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头晕或头痛,急躁易怒,或见多痰,肢体麻木,舌红苔白腻,脉弦或滑。
方药:白术、茯苓、天麻、橘红各15g,半夏、甘草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
三、中风患者生活注意事项
中风,是脑出血和脑梗塞的统称,由于其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故素有“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之说。
医学气象学研究认为,秋末,特别是霜降之后,天气由凉转寒。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剧烈,人们受到冷空气刺激后,常引起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全身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升高;此时血小板也易于凝聚而形成血栓;这种情况还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体内儿茶酚胺等化学介质分泌增加,血液黏稠度加大,血凝时间缩短,进一步促使血压增加和血栓形成。加上中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对各种变化的适应性、应激性降低,因此极易发生中风。
控制并稳定血压。
高血压是中风的一大诱发因素,要积极控制血压。如定期测量血压,避免过度激动,控制食盐摄取量,保证充足睡眠等。血压降下来后,贵在稳。药不能高了才吃,不高时不吃。控制了血压,就保护了血管;减缓了血管硬化,就保护了心脑肾。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遵守八字原则,即少盐多醋,少荤多素。食盐有“百味之母”的美称。它不仅是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众所周知,高盐可使血压升高,低盐可使血压降低,北方人比南方人吃盐多,所以北方人的血压普遍比南方人高。低盐饮食,还应控制这些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如味精、碳酸氢钠、罐头蔬菜、含防腐剂的食品、肉类软化剂等。低脂饮食,即要注意避免含有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脂肪,牛、羊、猪肉,无鳞鱼、奶油、煎炸食物和快餐食品。
要注意观察中风发病前的五大危险信号:一是突然眼前发黑或看不清东西;二是突然出现语言表达困难;三是突然出现半身麻木无力;四是突然走路不稳或身体失去平衡;五是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有时伴有呕吐。若出现上述任何症状,要及时求治,切忌等待观望、心存侥幸。否则,就可能失去最佳的抢救时机。
四、预防中风需谨防以下8个误区
误区一 用药品种越多越好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二 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因为血压正常或低度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劲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设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误区三 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庭醒目处作为特困户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误区四 瘦人不会发生中风
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误区五 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六 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
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伏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误区七 只管服药不检查
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误区八 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乃是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