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性痴呆谁提出来的 什么是早发性痴呆
2018-06-12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蒋紫翠
一、早发性痴呆的简介
疾病简介:
痴呆症(英Dementia、德Demenz),其英文Dementia 一字来自拉丁语(de- 意指"远离" + mens
意指"心智");是一种因脑部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远高于正常老化的进展。特别会影响到记忆、注意力、语言、解题能力。严重时会无法分辨人事时地物。失智症可分为可逆或不可逆,视疾病成因而异。只有不到10%的痴呆症是可逆的。痴呆症是个不特定的概括名词。也称失智症。最常见的痴呆症种类是老人痴呆症
(即阿兹海默氏症)。其典型之起始症状为记忆障碍。病人会遗忘刚刚发生的事 (短期记忆差),而较久以前的记忆 (长期记忆)
则相对在发病初期不受影响。由于大部分的痴呆症患者可能会有精神错乱症状。尽管混乱症状可能可以由密切照顾、改进居住环境与饮食获得缓解;精神科药物也能协助稳定情绪、减少幻觉妄想、或者冲动控制。但目前药物尚未能减缓脑部的退化。痴呆症患者也常伴随忧郁症,最好由专业医疗人员诊断治疗。年龄是痴呆症最主要的危险因子。根据流行病学研究,65岁以上的人有5%
有失智症,85岁以上则增加到20%。
二、早发性痴呆的基本信息和病症名考察
一、基本信息:
病情症状①迟钝;愚昧:一副痴呆相|假装痴呆。②发呆:气得痴呆了|痴呆地站着|神情痴呆。概述原来智能正常,后因为理化和病毒感染等因素的作用,是正常的智能受损,导致智能变态的叫做痴呆痴呆是在智能已获得相当发展之后,由于脑部病损引起的继发性智能减退,可由各种器质性因素所致。年龄不满18岁不诊断痴呆。
二、病症名考察病证名:
属于神志疾患。《景岳全书·杂证谟》:“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多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但察其形体强壮,饮食不减,别无虚脱等症,则悉宜服蛮煎治之,最稳最妙。然此证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复,非可急也。凡此诸证,若以大惊猝恐,一时偶伤心胆,而致失神昏乱者,此当以速扶正气为主,宜七福饮或大补元煎主之。”故有将痴呆列入癫病者。参见癫、呆病条。
三、早发性痴呆的病因病理
病因病理:
1.脑变性病:某些皮质、皮质下疾病可引起痴呆,常见病因有阿尔采木氏病,匹克氏病,肝豆状核变性,皮质-纹状体-脊髓联合变性等。2.脑血管病:不同部位的脑血管疾病可引起痴呆,如多发梗塞性痴呆,颈动脉闭塞、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血栓性血管炎等。3.代谢性疾病:一些代谢性疾病影响脑的功能,造成痴呆,如粘液水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肝豆状核变性,尿毒症,慢性肝功能不全等。4.颅内感染:颅内感染导致脑实质及脑功能改变,导致痴呆,如各种脑炎,神经梅毒,各种脑膜炎,库鲁病等。5.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硬膜下血肿可致结构及脑功能改变,引起痴呆。6.低氧和缺氧血症:包括缺血性(心博骤停、严重贫血和出血),缺氧性(呼吸衰竭、哮喘、窒息、麻醉),淤滞性(心力衰竭、红细胞过多)和组织中毒性等各类低(缺)氧血症。7.营养缺乏性脑病:硫胺缺乏性脑病,糙皮病,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症等。8.中毒性疾病:常见于一氧化碳中毒,铅、汞等中毒,有机物中毒等。9.颅脑外伤:头部的开放性或闭合性外伤,拳击员痴呆等。10.其他:正常压力脑积水,类肉瘤病等。
四、早发性痴呆的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
近记忆缺损常是最早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铭记功能受损,患者记不住定好的约会或任务,记不清近期发生过的事件。但患者对此有自知之明,并力求掩饰与弥补,往往采取一系列的辅助措施,例如不厌其详地书面记录或一反常态地托人提醒等,从而减少或避免了记忆缺陷对工作、社会与生活等的不良影响,也从而掩盖了作为症状表现的记忆减退。痴呆的另一个早期症状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遇到不熟悉的作业时容易感到疲乏、沮丧与激怒。其抽象思维、概括、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进行性减退。记忆的全面受累及理解判断的缺损可能引起妄想,这种妄想为时短暂、变化多端、不成系统,其内容通常是被盗、损失、疑病、被害或对配偶的嫉妒妄想。记忆和判断的受损可出现定障碍,患者丧失时间、地点、人物甚至自身的辨认能力。故常昼夜不分,不识归途或无目的漫游。情绪方面,早期呈现情绪不稳,在疾病演进中逐渐变性淡漠及迟钝。有时情感失去控制能力,变得浮浅而多变。表现焦虑不安,忧郁消极,或无动于衷,或勃然大怒,易哭易笑,不能自制。高级情感活动,如羞耻感、道德感责任感和光荣感受累最早。
二、早发性痴呆是谁提出来的
早发性痴呆是一种精神病,英文名是dementia praecox。
早发性痴呆英文名是dementia
praecox,指的是精神病理学名词。Kraepelin借Morel所用的术语,指一组早期发生可导致缺陷的精神病。这与有可能缓解或治愈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不同。
属于精神分裂症的过渡期诊断用语。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精神病学家将本病不同症状分别看成独立的疾病。如法国Morel建议将无外界原因在青年发生的精神衰退病例称之为早发性痴呆,德国Kahlbaum描写了一种具有特殊精神障碍并伴有全身肌肉紧张的精神病,称之为紧张症。Hecker则将发生于青春期而具有荒谬、愚蠢行为的病例,称之为青春痴呆,并指出多见于青年人,常以衰退为转归。1896年,德国克雷丕林在长期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上述不同描述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这一疾病多发生在青年,最后发展成衰退,故合并上述类型命名为早发性痴呆,首次作为疾病单元来描述。后来,瑞士将本病命名为精神分裂症。其具体表现参见分裂症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