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养胃的食谱,有哪些方法可以养胃

2016-06-2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彭映秋

一、养胃的简介

养胃即清养胃阴。治疗胃燥津伤、胃阴不足的方法。症见胃部灼痛或胃中不舒、易饥、大便燥结、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秋凉,胃病易多发与复发。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用益胃汤、五汁饮等方。或选用沙参、玉竹、麦冬、石斛、生地等药治疗。

  要让你的胃胃适度休息:多吃蔬果、减少油腻;早晚多喝粥;尽量减少吃糯米类制品、甜食类,以及含*的饮料、烈酒,都是为胃“减负”的好方法。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经全面检查确诊后进行系统治疗,并配合精神方面进行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胃就像一部每天不停工作的机器,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会对黏膜造成机械性的损伤,保持有节制的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

  另外,高度精神紧张也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司机、建筑工人、办公室工作人员等的胃病发生率都很高,所以这些人更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精神的愉悦。

二、有哪些方法可以养胃

1、从生活作息有规律。因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块吃的,这种习惯必须要改,因为人的生物钟虽然可以前后移动,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差别。

  2、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症状是吃一点点就会饱,稍微多吃一点 就会胃胀,特别在晚上多吃的话,还会因为胃部滞胀而影响入睡。硬的、纤维类的东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议少吃多餐。

  3、胃病的人应该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料。

  4、豆奶虽好,但为寒性,牛奶也为寒性,胃病的人应尽量少食或不食。

  5、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

  6、其他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所以应该足量。但最好煮得软一点再吃,这样胃会好受一点。菜和果皮的纤维比较多,可以适度食用,但不宜太多,不容易消化,因而瓜果可以相对多吃。

  7、有胃病的人饭后不宜运动,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开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也对消化比较好,总之,餐后不宜工作。

  8、非急性情况下,不提倡吃药,因为长期吃药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愈。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医,中医的良方对于养胃特别有效。

  9、木瓜适合胃的脾性,可以当作养胃食物,不过对于胃酸较多的人,不要使用太多。而且,一定要记住,胃喜燥恶寒,除了冰的东西以外,其他寒凉的食物像绿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

  10、再提一次,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治病良方就是靠“养”,急不来,只能从生活习惯的改良中获得。我们都需要一个好的胃,这些习惯的改变都是必需的。

三、养胃的食谱

1、早晚养胃粥

  材料:粳米50克、大枣10个、莲子20克。

  做法:

  (1)莲子用温水泡软、去芯,粳米淘洗干净,大枣洗净。

  (2)三者同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旺火煮开后,文火熬煮成粥。

  (3)根据个人口味调味后早晚食用。

  功效:养胃健脾,还可防治缺铁性贫血。

  2、清晨养胃汤

  材料:红枣50克,带蚕蛹的蚕茧20个,适量白糖。

  做法:

  (1)将洗净的红枣,和蚕茧一起入锅,加800克水。

  (2)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15分钟。

  (3)滤汁入大碗,加入白糖调味即成。

  功效:汤甜味美,养胃健脾,润肺生津。

3、姜枣饮:

  生姜5片、红枣10枚,煎水代茶。椒姜粥:胡椒面1克加入大米或小米50克中煮粥服。适于胃凉暴痛,遇冷痛甚,口淡乏味,泛吐清水者。

  4、藕粉:

  15克或荸荠粉15克冲服。胃热隐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者适用。

  5、莱菔粥:

  莱菔子炒,研末与米同煮为粥。腹胀不欲食,口中酸腐味者适用。

四、养胃的秘诀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忌暴饮暴食。

  2、改变饮食习惯:按时就餐,坐着吃饭不要站立或蹲着。戒吃辛辣、油炸、烟熏食物如烧烤等,不吃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不饮酒,少饮浓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纤维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3、积极食疗和按摩保健: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均有养胃效果适合胃寒病症;大蒜消毒杀菌可以帮助消除炎症,建议多吃;另外枸杞、银耳、红枣、核桃都可以零食或入菜。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64圈。完毕搓热双手按摩小腹。

  4、平心静养:胃病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5、运动: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