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
2016-07-0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汤凡旋
一、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患者的口、眼、鼻等处的分泌物中,患者的痰、尿、血液中也会有大量的病毒存在,所以接触到这些地方产生的物质后就会感染,比如打喷嚏可以污染空气,使得空气具有传染性,吐痰会使得接触痰液的地方出现感染性,同时麻疹不仅仅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还会通过污染的物品感染,比如被子,毛巾等。麻疹患者一般来说潜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也就是说出疹前后十天,这个时期患者均具有传染性,其中以前驱期末传染性最强,恢复期患者就不带有病毒了。
麻疹潜伏期一般来说7-14天,多为9-21天。麻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人类是麻疹病毒惟一自然宿主,这是麻疹病毒的弱点。至今还没找到麻疹病毒可以寄生的禽畜动物宿主,只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来传去保存。麻疹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又太弱,一旦有一天人类有办法把麻疹病毒在人体内消灭,麻疹病毒就有种族灭绝的危险。
天下麻疹一个型,也是麻疹病毒的弱点。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只有一个型号。这样你在任何地方得过麻疹,有了免疫力,再到世界任何地方,那里的麻疹病毒也奈何不了你啦。这种惟一毒型的病毒最容易被疫苗*所杀灭,麻疹减毒活疫苗没有持久的免疫力,如果再有更好的麻疹疫苗出现,或人类都能规范地接种现有疫苗,有规律地按时强化接种,麻疹病毒也就无空可钻了。
二、麻疹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规则,约10±2天,有被动免疫者可延至20-28天。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典型儿童麻疹可分以下三期。
(一)前驱期从发病到出疹约3-5日。主要症状有发热及上呼吸道不适症状,一般发热低到中等度,亦有突发高热伴惊厥者。
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日渐加重,精神不振、厌 食、肺部可闻到干啰音。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可出现一过性红色细小内疹。在起病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 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粘膜斑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延至1-2 日,大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二)出疹期起病约3-5日后,全身症状及上呼吸道症状加剧,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首先于耳后发际出现皮疹,迅速发展到面颈部,一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约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此时头面部皮疹已可开始隐退。皮疹约2-3mm大小,初呈淡红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进而转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肿大,肺部可闻干粗啰音。
(三)恢复期皮疹出齐后按出疹顺序隐退,留有棕*素斑,伴糠麸样脱屑,约存在2-3周。随皮疹隐退全身中毒症状减轻,热退,精神、食欲好转,咳嗽改善而痊愈。整个病程约10-14天。
三、麻疹的预防
1.被动免疫
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使用过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临床过程变化大,潜伏期长,症状、体征不典型,但对接触者仍有潜在传染性。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2.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虽然 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 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100%,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所以4~6岁或11~12岁 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急性结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应同时进行结核治疗。
3.控制传染源
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4.切断传染途径
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四、麻疹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等。在口腔颊黏膜处见到麻疹黏膜斑。
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出诊顺序为耳后、颈部,而后躯干, 最后遍及四肢手和足。退疹后皮肤脱屑并有色素沉着。2周前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较易做出诊断。早期鼻咽分泌物找多核巨细胞及尿中检测包涵体细胞有益早期诊断。在出疹后第一天或第二天检测血清麻疹抗体,若阳性即可确诊。
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有畏光症状时 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可用盐水漱口,每天重复几次。一旦发现手心脚心 有疹子出现,说明疹子已经出全,病人进入恢复期。密切观察病情,出现合并症立即看医生。
2.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
3.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