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保健功效 艾灸的好处及禁忌
2016-09-0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夔芷蕾
一、艾灸的功效与作用
艾草就是艾灸的原材料,使用艾草制成艾灸条,点燃后对人体进行刺激,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直立,高60~120cm,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顶端叶全绿,椭圆形、披针形或绒形。头状花序,无梗,有苞片,略有白色细软丝状毛,7~10月开花。瘦果呈椭圆形,艾叶有芳香型气味。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故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现代研究:蕲(祈)艾含挥发油约0.00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此外尚含胆素钾盐以及维生素甲、乙、丙、丁等。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苦艾中含有钾类、柔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
二、艾灸养生的作用
温经散寒
中医养生以人为本,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因此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两者之间关系紧密,相互影响,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冻伤、癃闭、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尤其是寒冷的天气,阳气也会逐渐下降,因此就需要补阳气,艾灸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腹痛吐泻、痢疾等。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
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回阳救逆
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在古书上就有记载。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防病保健
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三、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
《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有《灵枢·禁针篇》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蓄血、血塞故宜灸之。”
《针灸大成·千金灸法》云:“若要安,三里长不干”。明朝《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了不同的穴位上艾灸,不但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还可以弥补药物和针灸的不足之处。艾灸就是用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传导,激发脏腑经络的功能,调整机体阴阳气血阴阳运行的作用(调气)。
《新针灸学》云:“是有它激发和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依靠集中在一定穴位的温热刺激,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而达到目的。”
现代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作用的机制是艾灸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这方面与传统中医是一致的。因为通过艾灸一定穴位,能使人产生一种温和灼热的感觉。利用这种热力的作用,透过人体肌肤里面产生的刺激,能促使血液循环通畅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
艾灸的温性,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唉味芳香,有开毛窍透肌肤的作用,又“艾能温通十二经脉”,加之点燃熏灸,作用更加显著。所以通过艾灸可以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的目的。
四、艾灸的注意事项及禁忌
艾灸的注意事项
1、灸器点上火后不可悬空过久,以免接触皮肤时温度过高,以致烫伤,如悬空太久,可先以手掌将灸器之温度搓低后再继续使用,每隔一段时间,应将灸器敲除支。
2、每使用灸条二至三条后,在灸器控制口会产生温灸油垢,应以毛刷清洗,以保持灸条之通畅。
3、温灸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
5、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
艾灸养生治病 副作用不可不防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