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是什么 病毒性肝炎的饮食禁忌你知道吗
2016-10-13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常从安
一、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一)传染源
主要为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仅有急性患者或携带者。
5种肝炎病毒的病原体、潜伏期、传播途径和临床经过。
(二)传播途径
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粪-口传播,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往往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引起暴发,而戊型病毒性肝炎常由水源污染引起暴发。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体液传播,而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垂直传播)亦在传播中起有重要意义;其中丙型病毒性肝炎以输血、血制品的应用和共用注射器的传播多见。母婴传播(垂直传播)在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占有重要的作用。院内感染也是构成各种病毒性肝炎传播的重要组分。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群对各种肝炎病毒普遍易感,除甲型病毒性肝炎可以终生免疫外,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均可重复感染或再次感染。
没有自然感染H*的人对甲型肝炎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而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再感染者极少见,中型肝炎的分布是世界性的,但抗一H*阳性率的差异很大。在发达国家甲型肝炎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且发病年龄逐渐由低年龄组儿童转向高年龄组。我国甲型肝炎发病可分为人群高免疫屏障区和人群低免疫屏障区。前者主要指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其人群感染率高,10岁的儿童80%已感染H*,发病以学龄儿童及学龄前儿童为主;有秋冬流行的季节规律。后者主要指全国大中城市,其感染H*的年龄后移,至10岁时仅有15%被感染;发病无明显季节高峰,青壮年为主。
二、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1.潜伏期
甲型肝炎15~45日(平均30日),乙型肝炎30~180日<平均70日),丙型肝炎15~150日(平均50日),丁型肝炎同乙型肝炎,戊型肝炎10~75日(平均40日)。
2.临床经过
(1)急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亦可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可有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血清ALT升高,本期持续5~7d。②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和皮肤瘙痒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③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大多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占急性肝炎病例的90%以上。症状较轻,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及肝区疼痛等。少数患者有短暂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体征大多有肝肿大,有轻触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肝功能呈轻、中度异常,由于症状较轻且无特异性,仅有肝肿大和肝功能改变一般不易被诊断。病程约3个月。
(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①轻度: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者;②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⑧重度:有明显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而排出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aninetransaminasa一ALT)和/或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ombinactivitrPTA)为60%~40%,胆碱酯酶<2500U/L,4项检查中有l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重度肝炎。B型超声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
(3)重型肝炎
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见。重型肝炎发生的病因及诱因复杂。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常有过度疲劳、精神刺激、营养不良、妊娠等诱因。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性脑病在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黄疸急剧加深,酶疸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PTA小于40%,血氨升高,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本型病死率高。
三、病毒性肝炎的检查
1.黄疸系数、胆红素定量试验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2.血清酶测定常用者有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业已证实AST有两种,一为ASTs,存在于肝细胞质中,另一为ASTm,存在于肝细胞浅粒体中。当肝细胞广泛坏死时,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时以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高者,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时升高最早,在助于早期诊断。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鸟嘌噙酶(GDA)与ALT活性一致,并具有器官特异性。
3.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4.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虫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结节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四、病毒性肝炎的保健
保健:急性肝炎多在3个月内恢复健康。甲型、戊型多不转为慢性:部分乙、丙和丁型肝炎转为慢性肝炎。急性乙型肝炎约10%,急性丙型肝炎约50%以上(国外资料)转为馒性。慢性肝炎预后受患者免疫状况与治疗积极与否之影响。其中一部分可以完全治愈,一部分转变成肝硬化,一部分转变为慢性重型肝炎,少部分转变为肝癌。重型肝炎病情危重,预后不良,其中慢性重型最差,亚急性重型次之,急性重型早期变性为主(水肿型)型可望存活,坏死为主(坏死型)绝大部分死亡。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同时或重叠感染可明显加重病情。
药膳食疗:
1,首乌枸杞肝片:
[原料]制何首乌5~10g,枸杞子10~20g。猪肝50~100g。
[制法],先将制何首乌、枸杞子洗净,放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浓煎2次,40mln/次,合并2次煎液,回入沙锅,小火浓缩成50mL。配以水发木耳、嫩青菜、葱花、蒜片,加适量料酒、酱油、姜末、食盐、味精、香醋、水淀粉,将猪肝切片熘炒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养阴柔肝。适宜肝阴不足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佐餐当菜,随意服食,宜当日吃完,连服1~2个月。
2,板蓝根煨红枣:
[原料]板蓝根15~30g,红枣10~20枚。
[制法]先将板蓝根洗净,切片后放入纱布袋,扎口,与洗净的红枣同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煨煮30分钟,取出药袋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清热解毒。适宜各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1剂/d,早、晚分2次服,连服1~2个月。
3,灵芝粉:
[原料]灵芝500~1000g,蜂蜜适量。
[制法]将干灵芝微烘后,研成细末,装入密封防潮的瓶中,备用。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中。适宜肝脾不调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2次/d,5~10g/次,用蜂蜜水送服,连服1~2个月。
4,香附陈皮茯苓茶:
[原料]炒香附、陈皮各5~10g,茯苓10~30g,山楂、红糖各10~20g。
[制法]将陈皮、茯苓洗净后,晒干或烘干,切碎,研成细末,备用。炒香附、山楂洗净,切成片,放入纱布袋中,扎口,放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用大火煮沸。调入陈皮、茯苓粉末,搅和均匀,改用小火煨煮30分钟,取出药袋,调人红糖,小火煨煮至沸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中。适宜肝脾不调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1剂/d,早、晚分2次服;或代茶,频频饮用,连服1~2个月。
5,枸杞当归煲鹌鹑蛋:
[原料]枸杞子、当归各15~30g,鹌鹑蛋5~10枚。
[制法]将当归洗净,切片,与拣净的枸杞子、鹌鹑蛋同入沙锅,加水适量,煨煮30分钟,取出鹌鹑蛋,去壳后再回入锅中,小火同煨煲10分钟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养阴柔肝。适宜肝阴不足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1剂/d,早、晚分2次服,宜当日吃完,连服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