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吐下泻怎么办 适合吃什么食物来调理
2016-10-18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皮寻双
一、造成宝宝上吐下泻的6种常见情况
造成小儿上吐下泻的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比如胃肠炎)或细菌感染,也可能是寄生虫、抗生素或牛奶过敏等原因引起的。年龄较长的宝宝发生上吐下泻,还可能与喝了太多果汁有关。造成宝宝上吐下泻的原因常见的有以下几个:
1、胃肠炎:是小儿上吐下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以发生在婴儿、儿童和成人。胃肠炎可以由很多不同的病毒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轮状病毒,由于上吐下泻住院的小宝宝中有一半是感染了这种病毒,好发于秋末冬初。如果你的宝宝有上吐下泻的症状,除了上吐下泻,还伴有胃痉挛、呕吐、低烧等症状,那很可能是胃肠炎引起的。宝宝每日摄入的食物有限,如果发生上吐下泻可能会丢失很多水分,因此要及时给宝宝补水。
2、细菌感染:宝宝严重上吐下泻,伴有呕吐,同时有腹痛、血便、发烧,往往是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这种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严重。因此,如果你的宝宝有上吐下泻症状,应该及早带宝宝去看医生。医生会给他做检查,还可能会做大便培养来看看是否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3、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也是引起宝宝上吐下泻的原因之一。比如贾第虫病就是由一种寄生在肠道内的、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虫引起。集体生活时寄生虫很容易传播,而且需要特殊药物治疗。所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更换尿布后勤洗手,是终止寄生虫感染传播的最好方法。
4、抗生素:有些抗生素使用不当会造成宝宝肠道菌群失调,引起宝宝上吐下泻。因此,如果你的宝宝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发生上吐下泻,可能与药物有关。要及时告知医生,看看是否可以换用其他药物或更换治疗方法。
5、食物因素:因为饮食不当造成宝宝上吐下泻是常见的上吐下泻原因。宝宝喝太多果汁,尤其是含有山梨醇和高浓度果糖的果汁,或太多含糖饮料也可能会使宝宝肚子不舒服,大便变稀。因此,应给宝宝少吃点这些食物,停用1周左右就能好转。建议不要给6个月以下的宝宝喝果汁,6个月以后,每天果汁的摄入量也不要超过大概113~170毫升。配方奶冲调不当也可能引起宝宝上吐下泻,所以当你冲奶时要按比例加水。
6、牛奶过敏:牛奶过敏引起上吐下泻并不少见,有时还能引起宝宝呕吐。宝宝如果对牛奶过敏,他可能在喝了以牛奶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了奶制品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时间内就会表现出过敏症状,出现上吐下泻症状。如果你怀疑宝宝上吐下泻与牛奶有关,请找医生详细咨询。
二、预防宝宝上吐下泻的6个小常识
1、母乳喂养可防上吐下泻。尤以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应以母乳喂养。因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母乳中含有多种小儿所需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除患结核、心肾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应提倡母乳喂养。应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定时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母乳喂养可预防小儿上吐下泻。
2、用碗勺代替奶瓶。奶瓶特别是橡胶奶头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很容易污染,导致小儿上吐下泻。改用碗勺,污染的机会比奶瓶要少。
3、按时添加辅食。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不论母乳或人工喂养儿均应按时添加辅食,以满足营养需要。添加辅助食品时,品种不宜过多,变换不宜过频,要在婴儿逐渐适应新的食品后,才渐次增加其他食品。具体而言,添加辅食时,要注意婴儿的消化能力,每次只能增加一种,从少至多,逐渐增加。一般在出生后半个月开始添加维生素C及D,2至3个月加菜汤、奶糕或米糊,4至6个月添加蛋黄、肉末及碎菜等。
4、注意饮食质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调配,不宜过多或过早喂给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发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初出生至3个月内婴儿母乳不足,可吃奶粉补充,无论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适当稀释,以利于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
5、增强体质。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6、避免不良刺激。小儿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小儿上吐下泻。
三、宝宝上吐下泻时适合吃这9种食物
宝宝上吐下泻,让妈妈忧心不已。除了日常护理外,妈妈还可以从饮食入手,通过食物来减轻宝宝上吐下泻的状况。宝宝上吐下泻吃什么好的最快?宝宝上吐下泻时,可以多给宝宝吃一些有止泻作用的食物,例如苹果、胡萝卜等,还可以多给宝宝吃容易消化的东西。
1、煮苹果。煮透的苹果有收敛的作用,每天给宝宝吃一个,有助于缓解宝宝上吐下泻的情况。煮苹果时要隔水煮,或者加些冰糖,这样宝宝比较喜欢吃。
2、蛋黄膳:将鸡蛋煮熟后去壳和蛋白,用蛋黄放在锅内小火熬炼取油,1岁内婴儿每天一个蛋黄油,分2—3次服,3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上吐下泻,并有补脾益胃止泻作用。
3、焦米汤:先把米粉或奶糕研成粉,炒到颜色发黄,再加适量的水和糖,然后烧成糊状就可以了。米粉加水以后再加热,它的炭化结构有较好的吸附止泻作用。
4、胡萝卜汤:胡萝卜是碱性食物,所含的果胶能促使大便成形,吸附肠粘膜上的细菌和毒素,是一种良好的止泻食物。
5、栗糊膳:用3—5个栗子,去壳捣烂,加水煮成糊状,加糖调味后食用,每天2—3次,有温中止泻作用。另外还有桔枣茶、胡萝卜汤等均有健脾止泻作用。
6、稀饭。当宝宝上吐下泻时,多给宝宝喝稀饭,既容易消化,又有营养。宝宝上吐下泻时不要吃过硬的食物。在熬稀饭时要熬的烂一些比较好。
7、喝姜茶。当宝宝肚子受凉引起上吐下泻时,可以给宝宝熬制些姜茶,要把姜切成碎末,煮开水后放入姜末,然后放入少量的熟茶,每天给宝宝喝一些能缓解宝宝上吐下泻的症状。
8、软面条。当宝宝上吐下泻情况出现好转时,可以给宝宝煮些烂乎的面条,适当加一些青菜。这样能进一步给宝宝补充营养,宝宝吃了也比较好消化。
9、山楂麦芽水。当宝宝因消化不良引起上吐下泻时,可以给宝宝煮些山楂麦芽水喝,效果不错,麦芽要选用炒熟的,山楂3—5个就可以了。再加上些红糖比较好。
四、治疗上吐下泻常用的5类药物
不洁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腹泻,会强烈刺激并损害人体肠胃,造成肠道受损。然而,肠道受损一般不容易被察觉,如单纯止泻,未从根本上修复受损肠道,今后会更容易腹泻,次数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肠胃不好”就这样形成了。
1、止泻药。止泻药主要用于非感染性的一般腹泻,但由于剧烈而持久的腹泻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在对因治疗的同时,也可适当使用止泻药。通过影响肠道运动而止泻的药对局限性肠炎、溃疡性肠炎、放射病引起的慢性腹泻亦有效,其止泻作用强而迅速。
主要作用于肠壁,直接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抑制肠蠕动,从而达到减少排便次数的目的。但必须注意的是,1岁以下婴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和伪膜性肠炎者禁用。
2、解痉止痛剂。有选择性解除痉挛的作用,并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治疗感染性休克,常用于胃肠绞痛。青光眼、脑出血者禁用。
3、调节肠道菌群药。多为一些人体正常菌群中的有益菌的活菌制剂。可用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急性菌痢等。应用后能大量补充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数量,并能促进其增殖,以纠正菌群失调,抑制肠道内致病菌的生长。不能与抗菌药物同服,应间隔半小时以上。
4、口服补液盐。因为腹泻使体内营养物质、水分及电解质大量丢失,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泻病人应使用口服补液盐或使用静脉补液疗法。服用口服补液盐可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可以治疗和预防各种腹泻引起的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相对于静脉输液,日服补液盐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其疗效不亚于静脉点滴补液,值得推广使用。
5、吸附药及胃肠道粘膜保护药。这些药物口服到大肠后,可通过吸附或收敛作用减少肠内容物对肠壁的刺激,或形成保护膜,减少肠粘膜渗出而发挥止泻作用。有的也吸收大便中水分,使粪便稍成形。药物本身无杀菌、抗毒作用。因其作用不强,对严重腹泻疗效稍差。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急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引起的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