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预防接种知识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有哪些

2016-11-2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吴凡梅

一、预防接种知识

  目的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按照国家和省级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季节性

  有些疫苗的接种时间与当地发病季节有关,比如流脑、乙脑、流感在南方和北方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的差异。根据疫苗接种后一般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有足够的抗体产生,所以接种时间往往定在可能流行的前 1 ~ 2 个月。

  作用

  只有严格按照合理程序实施接种,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才能使宝宝获得和维持高度免疫水平,逐渐建立完善的免疫屏障,有效控制相应传染病的流行。

  计划内疫苗(一类疫苗)是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属于免费疫苗,是从宝宝出生后必须进行接种的。计划免疫包括两个程序:一个是全程足量的基础免疫,即在1周岁内完成的初次接种;二是以后的加强免疫,即根据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人群的免疫水平和疾病流行情况适时地进行复种。这样才能巩固免疫效果,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有哪些

  正常反应

  局部反应如轻度肿胀和疼痛。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宝宝屁股上出现硬结就是吸附制剂接种后常见的现象。

  接种疫苗后的全身反应有发热和周身不适,一般发热在 38.5 ℃以下,持续 1 ~ 2 天均属正常反应。无论局部还是全身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喂水、并注意让宝宝多休息即可。如果宝宝高热,可服用退烧药,可以做物理降温、吃些富有营养又好消化的食物、多喂水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

  有时会赶上接种疫苗刚好和其他病偶合的情况,只有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才可鉴别。万万不可以看到接种后发热就只想到接种反应,遗漏了原发病造成误诊。

  异常反应

  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晕针、癔病;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遇到晕针、过敏性休克应立即让宝宝平卧、头部放低、口服温开水或糖水;与此同时立即请医生作紧急对症处理。

  出现过敏性休克一般表现为接种后很短时间内宝宝面色发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呼吸困难、甚至神志不清、抽风等。此时一般医生会立即给宝宝进行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同时给激素和脱敏药观察治疗。

三、接种疫苗是把“双刃剑” 该打则打

  预防接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接种疫苗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接种疫苗后可获得抵抗传染病的免疫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因免疫失败而患病,甚至发生异常反应。不过,预防接种引起的风险是极低的,是以百万之几来计算的,而接种疫苗始终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如果因为小概率的风险就忽视预防接种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健康收益,很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一些严重传染病的爆发.

  打疫苗是非常有效的防病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接种疫苗,不仅可以让受种者获得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还可以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使那些未接种疫苗的人也可以得到保护,从而阻止相应传染病的蔓延和流行。通过数十年的努力,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目前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接种疫苗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同时存在“获益”和“致害”的可能性。预防接种确实会有不良反应,其发生主要取决于疫苗的本质因素与受种者的个体因素。其中,受种者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等。

四、接种疫苗需选择合适的时机

 

 疫苗接种是目前公认最有效,最经济,也是最安全预防疾病的方法。 国家根据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疫苗接种程序,但落实到每个孩子,具体那一天接受接种,家长还需做个有心人,在接受疫苗前对孩子做一个健康评估,选择合适的接受时间,以避免或减少孩子接受疫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众所周知,在生病期间如发烧,腹泻、哮喘的发作期等疾病的急性阶段,家长一般都不会带孩子去接种疫苗,但是有一些情况,可能是疾病的潜伏期或早期,家长没能注意到,疫苗接种后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家中有人感冒发热,孩子处于同一环境中,很可能已经被感染了,只是还处于疾病的潜伏期, 这时如果进行了疫苗接种,很容易有发烧。

  一般普通的伤风感冒在痊愈后3-5天考虑接种,肺炎等疾病痊愈1-2周后考虑接种,其他专科疾病在疾病恢复时应及时咨询相关的专科医生,以选择合适的接种时间。而对于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孩子,疫苗的接种需要推迟,尤其是活疫苗的接种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