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婴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婴儿支气管肺炎的预防措施

2016-12-15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吴雨寒

一、婴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措施

  婴儿支气管肺炎恢复期注意的问题有很多的,首先是需要让孩子多喝点白开水,是可以多给孩子吃一些清火的食物的,尤其是可以多吃一些有去火效果的水果的,比如:苹果、梨、橙子、草莓等,都是可以适当的多给孩子吃一些的,但是需要注意在生吃水果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净的,避免出现水果表面有药物残留的情况,小儿肺炎患儿平时也是需要注意多休息的,恢复期间是不可以活动太多的。

  婴儿支气管肺炎恢复期间要注意保暖的,患者是不可以出现着凉感冒的情况的,不然的话,是会导致孩子的病情反复的,平时是需要多给孩子吃一些有营养的东西的,多吃一些蔬果之类的食物就可以的,还可以多让孩子喝点牛奶的,日常的生活中,孩子的饮食一定要多样化的,是绝对不可以吃太多膨化食品的,还有一些辛辣刺激性比较强的垃圾食品也是不可以让孩子多吃的,要让孩子多注意饮食卫生。

  还需要注意室内的空气质量的,一定要养成每天开窗通风的好习惯的,要是外面的空气不好的话,是不可以开窗的,我们平时也是需要多让孩子出去晒晒太阳的,多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对孩子也会有好处的,还需要保持室内的湿度要适中的,不可以太干燥了,不然会导致孩子咳嗽的,平时是可以多给孩子做点米粥吃的,多吃一些瘦肉也是很有好处的。

二、婴儿支气管肺炎的预防方法

  1、加强护理和体格锻炼

  婴儿时期应注意营养,及时增添副食,培养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多晒太阳。防止佝偻病及营养不良是预防重症肺炎的关键。从小锻炼体格,室内要开窗通风,经常在户外活动或在户外睡眠,使机体耐寒及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就不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2、防止急性呼吸道感染及呼吸道传染病

  对婴幼儿应心可能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尤以弱小婴儿受染后易发展成肺炎。注意防治容易并发严重肺炎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百日咳、流感、腺病毒及麻诊等感染。尤其对免疫缺陷性疾病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更要注意。

  3、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感染

  已患肺炎的婴幼儿抵抗力弱,易染他病,应积极预防可能引起严重预后的并发症,如脓胸、脓气胸等。在病房中应将不同病原的患儿尽量隔离。恢复期及新入院患儿 也应尽量分开。医务人员接触不同患儿时,应注意消毒隔离操作。近年来有用苍术、艾叶等中药香薰烟以减少空气中病原体的报道,此法可用来预防交叉感染。

三、婴儿支气管肺炎的症状

  轻症

  小儿肺炎只有鼻部症状,如流清鼻涕、鼻塞、喷嚏等,也可用流泪、微咳或咽部不适,可在3~4天内自然痊愈。开始为频繁的剌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小儿肺炎患者咳嗽时可伴有呕吐、呛奶。如感染,常涉及鼻咽及咽部,常有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和增生,有时淋巴结可稍肿大。呼吸表浅增快,鼻扇,部份患儿口周、指甲轻度发绀。除呼吸道症状外,小儿肺炎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在小儿肺炎容易引起呕吐及腹泻。大多数发热较高,可持续2~3日至1周左右。

  重症

  除轻症小儿肺炎表现加重外,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等症状严重,且伴有其它脏器功能损害。小儿肺炎患者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伴有冷感,头痛、全身无力、食欲锐减、睡眠不安等,不久即可因部微红,发生疱疹和溃疡,称泡疹性咽炎。有时红肿明显,波及扁桃体,出现滤泡性脓性渗出物,咽痛和全身症状均加征,鼻咽分泌物从稀薄变成粘稠。呼吸表浅、急促、每分钟可达80次以上,鼻翼扇动,有三凹征,呼气呻吟,颜面部及四肢末端明显紫绀,甚者面色苍白或青灰。两肺可闻及密集的细湿罗音。

四、婴儿支气管肺炎如何治疗

  第1、保持气道通畅:注意体位,防止反流窒息,雾化吸痰。

  第2、吸氧和呼吸支持:病情轻可直接采用鼻导管、头罩、面罩等方式给氧;存在明显低氧血症且常规氧疗无效时应及时应用NCPAP(鼻塞正压通气);出现Ⅱ型呼衰时应根据血气监测结果及时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小儿肺炎。

  第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治疗小儿肺炎,呼吸性酸中毒时,禁用碱性溶液,避免CO2积聚,加重呼吸性酸中毒。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可以考虑应用碱性液。乳酸酸中毒(血乳酸>4mmol/L)时,提示组织灌注不足,病情危重,慎用碳酸氢钠。

  第4、退热处理:6月以上患儿,体温>38、5℃,4小时内未用降温药物,可给予赖氨匹林10~20mg/kg静脉推注。小于6月者,可予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降温。同时辅以物理降温,如枕部冷敷、温水擦浴。

  第5、加强心功能和保护心肌治疗:对于有心力衰竭小儿肺炎患儿可给予西地兰、地高辛等强心药,或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