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小朋友高烧39度怎么办 这样做才能给宝宝退烧_怎么样给宝宝降温

2016-12-15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潘书蕾

一、怎么样给宝宝降温

  1、使用退热贴

  发热时使用退热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于病情并不是十分严重的患者来说,使用退热贴可以让发热得到有效的控制。

  2、退热药快速退热

  虽然使用退热药可以解决发热问题,但我们并不能盲目的去使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使用退热药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3、酒精拭擦

  发烧39度以上可以说是高烧了,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酒精拭擦小孩的四肢、腋下以及背部等部位可以起到很好的退热效果。

  4、减少衣物或被子

  小孩发烧39度时,需要散发热量才能够快速退热。因此,必要时应该减少穿着衣物或者被子。如果发现小孩有出汗现象,应该及时为孩子擦去汗水。

  5、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小孩发烧时,应该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这要更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室内气温到25度最为适宜。

  6、冷水袋作枕头

  39度发烧时,可以使用冷水袋作为枕头,这样可以有效地带走一部分的热量。使用冷水袋作枕头对于小孩加速退热起到很大的帮助。

  7、温水擦身也能帮助退热

  用温水毛巾拭擦孩子的四肢、脖子以及背部,可以让毛孔变大加速热量的流失。此外,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也会带走一部分的热量。

二、宝宝发烧8种情况必须看医生

  一、宝宝是否发烧?先要量对体温:有的家长不会测体温,只是用手探一下觉得“有点热”就认为宝宝发烧了,或者有的家长在宝宝刚洗完澡时量体温,这都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宝宝的体温并不是不变的,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宝宝的体温常常会出现一些波动。例如,在傍晚时,宝宝的体温往往比清晨时要高一些;宝宝洗澡、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如果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宝宝的体温也会有所升高。如果宝宝有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宝宝的精神状况良好,并且没有其它疾病症状和体征,通常不用考虑是生病了。此外,宝宝不同部位的体温正常范围也是不同的,口腔体温范围:36.7℃-37.7℃;腋窝体温范围:36.0℃-37.4℃;直肠体温范围:36.9℃-37.9℃。因此,家长在判断孩子是否发烧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二、宝宝发烧这些情况不用急着看医生

  1.3个月大以上的宝宝发热持续小于3天,宝宝表现与平时相同,精神好,能玩,吃喝正常;

  2.3个月大以上的宝宝,体温未超过39度,宝宝发烧通常是感冒或其它普通疾病引起的;

  3.刚刚注射过疫苗,持续不超过24小时的低热,通常是预防接种后的正常反应。

  三、宝宝发烧这些情况需要看医生

  1.小于3个月的宝宝突然出现发热,因有可能是严重疾病造成的;

  2.持续超过5天的发热,提示可能不是普通感冒引起的,需要查找下引起发热的原因;

  3.体温超过39度,通过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后2个小时后仍不退热;

  4.宝宝行为发生改变:比如不爱玩耍,很少说话,没有食欲,对周围食物漠不关心;

  5.出现脱水症状:小的婴儿换尿不湿的次数减少,或大的宝宝小便的次数减少;

  6.注射疫苗后体温超过39度,发热时间超过24小时,需要找医生判断下是不是由于疫苗反应引起的;

  7.宝宝出现抽搐;

  8.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你觉得自己判断不了宝宝情况的时候,不要管上面叙述的内容,及时带宝宝看医生。

三、宝宝发热避开5大误区

  一、体温高就是生病

  刚刚升级为妈妈的晓静,抱着襁褓中的宝宝来医院寻求医生帮助,晓静说宝宝近3天以来一直发热不退,用药效果也不好。医生详细为宝宝做了身体检查,并做了血常规等化验,都没有发现异常体征。晓静不解地问医生:"宝宝为什么会发热呢?"医生告诉她,是由于给宝宝穿得太厚,妨碍了皮肤散热,才导致体温升高的。

  宝宝体温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吃奶、运动、哭闹等均可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甚至达38℃,尤其是新生儿或婴儿更容易受上述条件影响。另外,测体温的方法也影响所测体温的真实数值,如腋表、口表、肛表所测得数值依次相差约0.5℃,即腋表最低,肛表最高。测腋温的时间应以10分钟为佳。因此,宝宝的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暂时的体温升高,只要全身情况良好,又无其他症状,可认为正常现象。

  二、热度越高,疾病越重

  很多家长认为,发热越高,孩子的疾病越重;体温不升或发热不重,就表明宝宝无病或病情较轻。其实,发热高低与病情不一定平行,如宝宝患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等发热可达39℃以上,但如果孩子精神好,预后效果一般都较好。相反,体质虚弱的患儿或新生儿、早产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亦可见体温不升高或仅见低热,只是精神显得比较疲惫,像这类宝宝的家长更应提高警惕,当宝宝出现身体不适时,不要因为未见发热,而掉以轻心,耽搁了治疗。

  三、宝宝发热必须吃退热药

  许多家长一见宝宝发热,就立即使用退热药,其实,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做法。因为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而且能为医生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提供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热也是一件好事,退热处理不当可挫伤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及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因此,在未弄清发热的性质之前最好不要用退热药。除非测宝宝的口温超过39.5℃,有引起脑细胞损伤的危险或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才考虑应急使用退热药。

  四、用抗生素治疗发热最好

  许多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热,就哀求医生给宝宝用抗生素治疗,有的家长自行给宝宝吃抗生素。在某些家长看来,孩子发热理所当然要用抗生素。事实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抗生素只能用于由细菌感染所引发的发热。而一般的发热只需用酒精擦浴、额部放置冰袋等物理降温和使用普通的退热剂,就可达到暂时降温的目的。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滥用抗生素不但会带来各种毒副反应,而且可能导致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

  五、热退便意味疾病痊愈了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热退了,就是疾病痊愈的标志。其实,发热只是某种疾病表现出来的一个单一症状,热退只表明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机制暂时恢复正常,并不等于疾病痊愈。只有祛除病因,从根本上纠正疾病的发病基础,才意味着疾病的治愈。

  孩子体温异常升高也就是发烧,与哭闹后造成的体温升高是不同的。发热时不仅体温增高,还同时存在因疾病引起的其他异常表现,例如面色苍白、呼吸加速、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由于小儿个体差异和导致疾病原因的不同,发热的表现和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同样是肺炎,有的孩子发热不高,有的孩子则高热达39℃~40℃;又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可持续2~3天,而败血症可持续数周。

  孩子发热的起病有急有缓,有的先有寒战继之发热,有的发热很高但四肢及额头发凉。所以,用手触摸四肢及额头很难察觉发热,而触摸胸腹部就会感觉到小儿发热。

四、发烧几大处理错误

  一、孩子发烧时吃鸡蛋

  大家知道吃饭后的体温会比吃饭前略有升高,这是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即食物在消化、转运、代谢及储存的过程的能量消耗引起。各种营养素的特殊动力作用强弱不同,蛋白质最强,其次是碳水化合物,脂肪最弱。如摄入蛋白质时该蛋白质所产生热能的30%因此而消耗,摄入碳水化合物时则少得多,只消耗其产生能量的5%—6%,摄入脂肪消耗最少仅有4%—5%。由此可见,当孩子发烧时体内热消耗量大,如食用大量蛋白质的鸡蛋,会使体内热耗量增加,使孩子的体温更升高,不利于孩子早日康复。

  二、儿童发烧时多吃糖

  感冒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缓慢,消化机能失常,常常表现为食欲下降。中医认为“甘能伤脾”,此时如果让孩子吃过多甜食,可使体内消耗掉大量维生素,口腔内的唾液就会减少,食欲反而更差。尤其是饭前吃糖较多的话,会引起血糖升高,会使患儿失去饥饿感,到吃饭的时候不愿吃东西。

  三、发烧时进食油腻食物

  孩子在生病的时候,一般都会食欲不振,对于孩子发热导致的食欲不振,父母不必过于焦急和忧虑,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烧退了以后,小儿消化吸收功能不可能一下子恢复到正常水平。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发热时消耗了不少能量,病后应尽快补充。其实这时,小儿形气未充,各个脏腑机能尚不健全,消化能力较弱,过分的补充不但不会吸收,还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个别患儿因为体内邪热未清,又进食油炸甜腻食物助湿生热,造成病情反复,中医称“食复”。因此,退烧后的饮食最好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蛋羹、面条等,不要让孩子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炸鸡、炸薯条、奶油蛋糕等,以免影响身体恢复。如果孩子食欲差,不要勉强孩子进食,可以少食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