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好处,按摩3穴位轻松降火,三个部位敲几天让你面如桃花,秋冬养生特选4款中药入菜滋阴又润肺
2016-12-2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皮青曼
一、中医养生的好处
说起养生,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它与抗病防衰,延年益寿有关。但是,养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包括哪些内容及其具体方法,就不一定知道得那么清楚了。其实,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在我国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早在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繁衍,在与大自然搏斗的漫长岁月里,从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逐渐摸索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学会一些防病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并相互传授。发展到后来,人们把这种自觉的保健延年活动叫做“养生”。以后,人们又将这种保健延年活动加以理论上的归纳,称之为“养生之道”。经过长期的运用和不断充实,后人将偏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发展为养性、摄生、道生、保生等;把侧重老年延年益寿方面的又衍生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这样就基本反映了养生的主要轮廓。因此,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一般来说,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过长、壮、老、衰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人人都免不了要生病或遇到其他不测,为使人类都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就须要讲究“养生”。《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和方法,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以下是其主要观点:自然观、意志观、动静观、防治观、精气观、食疗观。
“养生”要求人的身体能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之中(即身体健康无病),并应具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注意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调适,饮食与营养的调合,劳动与休息的适度,情志与道德修养的和谐,以及运动与健身,预防与治疗等方面。
古代养生家曾提出了养生的两个要点,那就是一要“养正性”,二要“顺自然”。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因为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精、气、神,三者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神的支配,经络的输通来实现生命活动。因此,古代养生家历来将精、气、神列为人身之“三宝”,是养生的关键。精气神——中医养生防衰三要旨。中医养生学说之所以长盛不衰,行之有效,是因为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形成,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性,善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养正性”就在于怎样去调节、制约这三者之间的生理环节,使之不偏不倚,以保持人体相对的阴平阳秘。“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外界环境。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如地位、职称、工资、住房等),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中医认为:思不宜久,虑不宜过。不为身外之物扰动心神。所谓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
总之,健康长寿既是人们的愿望,也是当今时代与工作的需要。但是,它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只有按照人类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切实掌握养生的具体方法,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健身措施,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中医养生,防病防本,防患于未然,才能达到防衰老和抵抗疾病。
中医解释养生就是根据《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沿袭古代帝王的养生之道,结合现代需求,针对人体的不同情况,调制人体精,气、神,从而达到延缓衰老,抵抗和治疗疾病的中医养生调理方法。
二、按摩3穴位轻松降火
进入冬季,气候干燥,不少人都出现了上火流鼻血的症状,特别是开暖气的地区。在室内打开空调后,空气变得干燥,鼻腔粘膜也随之变得干燥脆弱,很容易受伤而导致小血管破裂,人就会流鼻血。如果轻微的出血可采取半坐卧或侧卧位,头部稍向前低的姿势,改用嘴巴呼吸来保持气道通畅,并以手指压迫鼻翼止血,约10分钟左右流血量多自然减少或停止。如果多量或快速的出血,尤其是合并高血压或其他病症,这就需要紧急请医生帮助。
其实,不单单是鼻出血,如今,昼夜温差渐渐拉大,空气也越发干燥起来。干燥的天气极易耗伤人体阴津,使人体出现一派“燥”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如皮肤过敏、咽喉肿痛、干咳少痰、大便秘结、胃肠道不适、上火流鼻血等。
“外火” “内火”有何不同?
当外界环境高温炎热时,这种“外火”会首先侵犯人的皮肤,人体常常有感冒的表现。“内火”则不同,它是从体内表现出来,例如口渴口苦、眼干耳鸣、心烦急躁、小便发黄、大便秘结等症状。内火是怎么产生的呢?概括来说,都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郁滞化火而成。就好比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挤了很多人,大家都想通过却谁也动不了,全堵在原地干着急,这个环境就会很燥热。所以说,气血不通就容易上火。加之冬天有寒气在外面束缚着人体,人的气机更密闭,体内的热不容易散出去,因此是内生之火多见的季节。气血郁滞在不同脏器,火就出现在不同的脏器,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最为常见的有胃火、肝火和心火。今天咱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办法对付这些“火”。
常按摩三大穴位 轻松降火
第一个是照海穴。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第二个是涌泉穴。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此外,合谷穴(位于“虎口”处)有清热解表的作用,空闲时按摩可缓解牙龈肿痛、便秘、咽喉痛、流鼻血等上火症状。
因此,在寒冷季节,养生也不是一味保暖和补充热量,还要适当“灭火”,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要保证室内湿度在50%左右,可放置一盆清水或配备加湿器。
其次要多喝水,冷却体内燥热,爱上火的人可以加点薄荷、菊花等。
再次要根据体质适当吃点冷食作为调节,肠胃健康者可以吃点凉菜,肠胃不太好的人可以吃点大白菜、芹菜等凉性食物,少吃菠萝、橘子等热性水果。
最后,要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过度疲劳。最后,别拒冷空气。可在天气好时,选择慢跑、跳健身操、打太极拳等户外运动,增强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三个部位敲几天让你面如桃花
有3个部位,连敲几天后,会觉得面色非常红润,原来蜡黄、比较发暗的脸色已经不见了。这就是气血源源不断地供到头上去了,而且肠胃功能也会很明显地得到改善,吃饭、睡觉都会特别香。是不是很好奇?那么跟我一起来看看是哪几个部位吧!
1、敲击面部
把指甲剪平,然后开始用10个手指肚敲击面部,这时敲打的主要是胃经,但同时也敲了大肠经、小肠经。
有人一敲面部就爱打嗝,这是肠胃功能得到了很好调节的表现。
2、捋捋脖子
面部的胃经跟下面的整条胃经的接通点就在脖子上。不过别敲脖子,一敲脖子就想咳嗽,不舒服,捋一捋才舒服。有的人脑供血不足,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给头部供血的颈部出现了问题。
经常这样捋,对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而且捋脖子还是调节血压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高血压的可以帮助降压,低血压的能帮助维持比较好的状态。它的机理就是打通心脏和头部之间供血的通路,让头部供血充足。
3、敲打胸部,腿部
要让胃经完全发挥给头面部供血的功能,在捋完脖子后我们还要以空拳来敲打胸部。
位置是乳头上下到心窝,两个拳头相对敲,这正好是胃经的循行位置。然后,在大腿的正面和外面1/2处接着敲,最后再敲一敲小腿中间胫骨的外侧。这些部位都包括了胃经的大穴。
四、秋冬养生特选4款中药入菜滋阴又润肺
中医认为,秋冬季天气收敛清肃,气候干燥,空气水分减少,燥邪多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从而产生外燥病症。因此,这个时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调理脾胃、清心安神的饮食进行生理性调整以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卢兰芳副主任中药师提醒,中药调理是此时进补的一个重要方法,调理脾胃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养生进补中药一定要对症,不能乱补,在服用中药前最好咨询医生看看适不适合食用。专家为您推荐四种养生中药。
一、麦冬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常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但是由于麦冬性微寒,不宜用于脾虚引起的泄泻、痰饮及气虚明显的人群,亦不可过量服用。麦冬不仅可治疗疾病,还可用来做药膳,美味又养生。下面推荐几款药膳:
1、麦冬蒸子鸭
【材料】麦冬25克,子鸭1只,料酒10克,盐5克,酱油10克,味精3克,胡椒粉3克,姜5克,葱10克。
【制法】将麦冬用清水洗净,浸泡24小时,取出锤扁,除去内梗,子鸭宰杀后,去毛桩,内脏及爪;姜切粒,葱切花。将麦冬放入鸭腹内,置武火大气蒸笼内,蒸55分钟即成。
【功效】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适用于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气虚弱、口干、便秘、喉咙肿痛、更年期综合征等。
2、山药麦冬炖燕窝
【材料】鲜山药150克,麦冬20克,燕窝5克,鸡汤750毫升。
【制法】将山药去皮,切成丁状,麦冬去内梗,洗净;燕窝用45度温水浸泡,去燕毛,洗净。将燕窝、山药、麦冬、鸡汤同放炖杯内,用武火上炖沸,再用文火炖半小时,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脾胃,滋阴润肺,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二、玉竹
玉竹味甘、微寒、性平,归肺、胃经,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适合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胃脘隐痛,大便燥结。适合干咳但少痰,或者口燥咽干的,以滋阴清热生津止渴。脾胃虚弱、痰多清稀、胃寒腹泻者不宜服用。玉竹多跟沙参、麦冬等药材搭配使用。
1、玉竹银耳汤
【材料】取鲜玉竹、冰糖、银耳各10g。
【制法】玉竹洗净、切片,银耳泡发后择净,加清水适量同炖至银耳熟后,加冰糖即可。
【功效】滋阴清热。适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口干、口渴、胃脘隐痛,大便燥结等症状。
2、玉竹养肺梨
【材料】玉竹10克、鸭梨一个、冰糖适量。
【制法】鸭梨洗净,尖端削成盖状,中间挖去梨核后装入玉竹和冰糖,盖上梨盖后放入盅内,加入适量水,将盅放入锅内,隔水炖熟。
【功效】滋阴润燥、养肺祛痰、美肌。适用于阴虚燥热、肺燥咳嗽者。痰过多者、脾虚腹泻者、风寒咳嗽者不能吃。
三、百合
百合性微寒,味甘淡。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用于阴虚燥咳,虚热上扰、失眠、心悸及胃脘疼痛等。本品富含人体所必需的优异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多种生物碱。不只味道鲜美,并且养分丰厚,药用价值也很高。
1、百合安神茶
【材料】取百合、小麦(各25克),莲子肉、首乌藤各15克,大枣2个,甘草6克。
【制法】将百合、小麦、莲子、首乌藤、大枣、甘草洗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倒入锅内,加水至700毫升左右,大火烧开煮沸后,小火熬半小时。滤汁,存入暖瓶内,连炖两次,随时皆可饮用。
【功效】具有清热安神、益气养阴的功效,适合神志不宁、心烦易躁、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多汗者。痰多、食积、风寒咳嗽或胃寒拉稀者不适用。
2、木耳百合西芹炒荷兰豆
【材料】荷兰豆100克,西芹去叶切段,百合干和黑木耳少许。
【制法】百合干和黑木耳提前泡发,西芹和荷兰豆飞水片刻捞出,烧油锅至七成热,炒荷兰豆变色。倒入百合、黑木耳和西芹,加少量水烹饪2分钟,调味煸炒即可。
【功效】美容养颜、润燥安神。一般人群均可食用,但有出血性疾病,消化不良、易于腹泻者不适用。
四、石斛
石斛味甘,性微寒,能养胃生津、滋阴清热、明目退翳。本品可用于热病口渴、牙龈肿痛、肾阴亏虚之目暗不明、筋骨萎软、阴虚火旺等证,对秋燥伴有近视、远视、轻度白内障者尤为适宜。
1、石斛菊花汤
【材料】石斛(6-12克)、菊花适量
【制法】因石斛中的有效成分只有久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将石斛先煎30分钟,再放入菊花同煎5-10分钟。
【功效】有较好的明目润燥功效。
2、石斛粥
【材料】石斛15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石斛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在取出的汁液中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效】煮粥服食清中有补,补中兼清,相得益彰,对肺燥干咳及老人、病后胃脘隐痛,食欲不振,嘈杂不适者,颇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