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沙门氏菌,猪沙门氏菌病,禽沙门氏菌病

2017-01-03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常千琴

一、猪沙门氏菌病

  基本定义

  沙门氏菌病引起肠道改变。

  猪沙门氏菌病,又名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脑炎、脑膜炎、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引起本病的细菌对象

  主要有猪霍乱沙门氏菌孔清道夫变种,鼠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此外还有都柏林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它们是一群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可运动,有周鞭毛的兼性厌氧杆菌,没有荚膜,不形成芽孢,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菌落无色。本属细菌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存活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细菌可被一般消毒药(酚类、氯制剂和碘制剂)杀灭。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对象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4个月龄以内的断乳仔猪。成年猪和哺乳猪很少发病。细菌可通过病猪或带菌猪的粪便、污染的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猪。鼠类也可传播本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季节更易发,在猪群中一般散发或呈地方流行。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及时等应激因素易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败血型沙门氏菌病

  主要发生于小于4月龄仔猪。常规饮料原哺乳仔猪中很少见。病猪表现为不安,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大群发病时,少数死猪尾部和腹部肢端发紫。到败血型沙门氏菌病发病的第3天或第4天,出现黄色水样粪便。本病暴发时,发病率很低(通常低于10%),但死亡率很高。

  结肠炎型沙门氏菌病:以腹泻为主要特征。初期症状为黄色水样腹泻,不含血液或黏液。几天之内同群中多数发病,典型的腹泻症状是一种白色蜂蜡样腹泻,可在几周内复发2~3次。有时粪便带血。病猪发热,采食减少,并出现与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对应的脱水。病猪的死亡率一般较低。纯系种猪群有时可发生异常高的死亡率。

  病理变化败血型沙门氏菌病

  耳、蹄、尾部和腹侧皮肤发绀。脾肿大,色暗带蓝,坚度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淋巴结软而红,类似大理石状。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有时,肝实质可见糠麸状,极为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点。全身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肠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

  结肠炎型沙门氏菌病:特征性病变为局部的或弥散性坏死性结肠炎和盲肠炎。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少数病例滤泡周围黏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淋巴结特别是回盲淋巴结高度肿胀、湿润。部分淋巴结干酪样变。肝脾不肿,只有末端性充血。

  诊断猪副伤寒对象

  作为原发性疾病主要发生于4个月龄内的断乳仔猪,一般呈散发性,饲养管理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出现地方流行性。特殊情况,如长途运输后易暴发。临床上除少数为急性败血性外,多数为肠炎型。典型特征是坏死性肠炎。确诊需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把肝、脾、回盲肠淋巴结等可疑病料接种到血液和麦康凯琼脂上培养,24小时后生长出中等大小菌落,菌落在麦康凯琼脂上无色,接种到三糖铁琼脂上,斜面变成红色,柱为黄色,产H2S的菌株可使培养基变成黑色。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检查。综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细菌学检查即可确诊为沙门氏菌病。

  鉴别诊断

  猪副伤寒与肠型猪瘟相似。临床上极易误诊。但肠型猪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坏死性肠炎病灶从淋巴滤泡开始,向外发展,因而形成同心轮层状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黏膜表面,色褐或黑,中央低陷,有的有剥脱现象。猪副伤寒的溃汤灶为表面粗糙,大小不一,边线不齐。二者可依此区别。

  预防措施

  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原因。

  2、对常发本病的猪群,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但应注意地区抗药菌株的出现,发现对某种药物产生抗药性时,应改用另一种药。

  3、接种疫苗防止沙门氏菌病。

  4、发现本病,立即隔离消毒。

  对病猪的治疗

  应在隔离消毒、改善饲养管理的基础上及早进行。其疗效除决定于所用药物对细菌的作用强度外,还与用药时间、剂量和疗程长短有密切关系。同时要注意有一较长的疗程。在为坏死性肠炎需相当长时间才能修复,若中途停药,往往会引起复发而死亡。常用药物有:氯霉素、卡那霉素、痢特灵、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

二、病原介绍

  本病菌为且短杆菌,长一至三微米,宽0。5-0。6微米,两端钝圆,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具有鞭毛,有运动性,为革兰氏阴性菌。

  本菌在变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为需氧兼厌氧性菌。在肉汤培养基中变混浊,而后沉淀,在琼脂培养基上24小时后生成光滑、微隆起、圆形、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

  沙门氏菌能发酵葡萄糖、单奶糖、甘露醇、山梨醇、麦芽糖、产酸产气。不能发酵乳糖和蔗糖,因此,从此可与其他肠道菌相区别。

  本菌能抵抗力较强,六十摄氏度经一小时,七十摄氏度经二十分钟,七十五摄氏度经五分钟死亡。

  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琼脂培养基上于-10摄氏度,经115天尚能存活。在干燥的沙士可生存2-3个月,在干燥的排泄物中可保存四年之久,在0。1%*浴液、0。2%甲醛溶液、3%石炭酸溶液中15-20分钟可被杀死。在含29%食盐的腌肉中,在6-12摄氏度的条件下,可存活四至八个月。

三、禽沙门氏菌病

  禽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avium)——鸡白痢,是一个概括性术语,指由沙门氏菌属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成员所引起禽类的一大群急性或慢性疾病。沙门氏菌属是庞大的肠杆菌科的一个成员,沙门氏菌属包括了2100多个血清型。在自然界中,家禽构成了沙门氏菌最大的单独贮存宿主。在所有动物中,最常报道的沙门氏菌来源于家禽和禽产品。本属中两种为宿主特异的,不能运动的成员━━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沙门氏菌分别为鸡白痢和禽伤寒的病原。副伤寒沙门氏菌能运动,常常感染或在肠道定居包括人类在内的非常广泛的温血和冷血动物,禽群的感染非常普遍。但很少发展成急性全身性感染,只有处在应激条件下的幼禽除外。诱发禽副伤寒的沙门氏菌能广泛地感染各种动物和人类,因此在公共卫生上有重要性。人类沙门氏菌感染和食物中毒也常常来源于副伤寒的禽类、蛋品等。随着家禽产业的飞速发展,由于禽沙门氏菌病的广泛散播,已使它成为家禽最为重要的蛋媒细菌病之一。由于这类感染不受国际边界的影响,加之很少有不易感宿主,因而全国范围的控制规划遇到了许多障碍。禽沙门氏菌病是养禽业各个时期的经济问题,从生产到上市。因为正常情况下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常出现在家禽与家禽产品中,因此,它们是那些让公共卫生领域的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鸡的传染病。本病特征为幼雏感染后常呈急性败血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成年鸡感染后,多呈慢性或隐性带菌,可随粪便排出,因卵巢带菌,严重影响孵化率和雏鸡成活率。

  病原学

  鸡白痢指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类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具有高度宿主适应性。本菌为两端稍圆的细长杆菌(0.3~0.5um×1~2.5um),对一般碱性苯胺染料着色良好,革兰氏阴性。细菌常单个存在,很少见到两菌以上的长链。在涂片中偶尔可见到丝状和大型细菌。本菌不能运动,不液化明胶,不产生色素,无芽胞,无荚膜,兼性厌氧。分离培养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因为某些菌株特别敏感。沙门氏菌在下列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如营养肉汤或琼脂平板。在普通琼脂、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形成圆形、光滑、无色呈半透明、露珠样的小菌落。在外界环境中有一定的抵抗力,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各种品种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以2~3周龄以内雏鸡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为最高,呈流行性。随着日龄的增加,鸡的抵抗力也增强。成年鸡感染常呈慢性或隐性经过。

  火鸡对本病有易感性,但次于鸡。鸭、雏鹅、珠鸡、野鸡、鹌鹑、麻雀、欧洲莺和鸽也有自然发病的报告。芙蓉鸟、红鸠、金丝雀和乌鸦则无易感性。

  一向存在本病的鸡场,雏鸡的发病率在20%~40%左右,但新传入发病的鸡场,其发病率显著增高,甚至有时高达100%,病死率也比老疫场高。本病可经蛋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

  临床症状

  本病在雏鸡和成年鸡中所表现的症状和经过有显著的差异。

  雏鸡雏鸡和雏火鸡两者的症状相似。潜伏期4~5d,故出壳后感染的雏鸡,多在孵出后几天才出现明显症状。7~10d后雏鸡群内病雏逐渐增多,在第二、三周达高峰。发病雏鸡呈最急性者,无症状迅速死亡。稍缓者表现精神萎顿,绒毛松乱,两翼下垂,缩头颈,闭眼昏睡,不愿走动,拥挤在一起。病初食欲减少,而后停食,多数出现软嗉症状。同时腹泻,排稀薄如浆糊状粪便,肛门周围绒毛被粪便污染,有的因粪便干结封住肛门周围,影响排粪。由于肛门周围炎症引起疼痛,故常发生尖锐的叫声,最后因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而死。有的病雏出现眼盲,或肢关节呈跛行症状。病程短的1d,一般为4~7d,20d以上的雏鸡病程较长。3周龄以上发病的极少死亡。耐过鸡生长发育不良,成为慢性患者或带菌者。

  中鸡(育成鸡)该病多发生于40~80d的鸡,地面平养的鸡群发生此病较网上和育雏笼育雏育成发生的要多。从品种上看,褐羽产褐壳蛋鸡种高。另外育成鸡发病多有应激因素的影响。如鸡群密度过大,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饲养管理粗放,气候突变,饲料突然改变或品质低下等。本病发生突然,全群鸡只食欲、精神尚可,总见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食欲差和下痢的鸡只,常突然死亡。死亡不见高峰而是每天都有鸡只死亡,数量不一。该病病程较长,可拖延20~30d,死亡率可达10%~20%。

  成年鸡成年鸡白痢多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一般不见明显的临床症状,当鸡群感染比较大时,可明显影响产蛋量,产蛋高峰不高,维持时间亦短,死淘率增高。有的鸡表现鸡冠萎缩,有的鸡开产时鸡冠发育尚好,以后则表现出鸡冠逐渐变小,发绀。病鸡有时下痢。仔细观察鸡群可发现有的鸡寡产或根本不产蛋。极少数病鸡表现精神萎顿,头翅下垂,腹泻,排白色稀粪,产卵停止。有的感染鸡因卵黄囊炎引起腹膜炎,腹膜增生而呈“垂腹”现象,有时成年鸡可呈急性发病。

  病理变化

  雏鸡:在日龄短、发病后很快死亡的雏鸡,病变不明显。肝肿大,充血或有条纹状出血。其他脏器充血。卵黄囊变化不大。病期延长者卵黄吸收不良,其内容物色黄如油脂状或干酪样;有心肌、肺、肝、盲肠、大肠及肌胃肌肉中有坏死灶或结节。有些病例有心外膜炎,肝或有点状出血及坏死点,胆囊肿大,脾有时肿大,肾充血或贫血,输尿管充满尿酸盐而扩张,盲肠中有干酪样物堵塞肠腔,有时还混有血液,肠壁增厚,常有腹膜炎。在上述器官病变中,以肝的病变最为常见,其次为肺、心、肌胃及盲肠的病变。死于几日龄的病雏,见出血性肺炎,稍大的病雏,肺可见有灰黄色结节和灰色肝变。

  成年鸡:慢性带菌的母鸡,最常见的病变为卵子变形、变色、质地改变以及卵子呈囊状,有腹膜炎,伴以急性或慢性心包炎。受害的卵子常呈油脂或干酪样,卵黄膜增厚,变性的卵子或仍附在卵巢上,常有长短粗细不一的卵蒂(柄状物)与卵巢相连,脱落的卵子深藏在腹腔的脂肪性组织内。有些卵则自输卵管逆行而坠入腹腔,有些则阻塞在输卵管内,引起广泛的腹膜炎及腹腔脏器粘连。可以发现腹水,特别见于大鸡。心脏变化稍轻,但常有心包炎,其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有关。轻者只见心包膜透明度较差,含有微混的心包液。重者心包膜变厚而不透明,逐渐粘连,心包液显著增多,在腹腔脂肪中或肌胃及肠壁上有时发现琥珀色干酪样小囊包。

  成年公鸡的病变,常局限于睾丸及输精管。睾丸极度萎缩,同时出现小脓肿。输精管管腔增大,充满稠密的均质渗出物。

  诊断

  鸡白痢的诊断主要依据本病在不同年龄鸡群中发生的特点以及病死鸡的主要病理变化,不难作出确切诊断。但只有在鸡白痢沙门氏菌分离和鉴定之后,才能做出对鸡白痢的确切诊断。

  防制

  鸡雏鸡白痢的防治,饲养者通常在雏鸡开食之日起,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在饲料、饮水中添加药物的种类很多,人们曾使用过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痢特灵、氯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等。从多年来防治实践和细菌的分离、药敏试验结果看,以下药物是比较好的,如痢特灵(0.04%拌料)、氯霉素(0.1%拌料)、庆大霉素(2000~3000U/只,饮水)及新型喹诺酮类药物。此外还有兽用新霉素防止雏鸡下痢也有很好的效果。而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可以说几乎无效。

  用药物预防应防止长时间使用一种药物,更不要一味加大药物剂量达到防治目的。应该考虑到有效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交替、轮换使用,药物剂量要合理,防治要有一定的疗程。在上述药物给药时除痢特灵投喂时间可长一些(连喂7d,停药3d后再投喂5~7d),其他药物只需投药4~5d即可达到预防目的。

  近些年来微生物制剂开始在畜牧业中应用,有的生物制剂在防治畜禽下痢有较好效果,具有安全、无毒、不产生副作用,细菌不产生抗药性,价廉等特点。常用的有促菌生、调痢生、乳酸菌等。在用这类药物的同时以及前后4~5d应该禁用抗菌药物。经大批量的实验认为,这种生物制剂防治鸡白痢病的效果多数情况下相当或优于药物预防的水平。这类制剂的使用必须保证正常的育雏条件,较好的兽医卫生管理措施。与鸡群的健康状况也有一定关系。在使用时应从小群试验开始,按照规定的剂量、方法进行,取得经验后再运用到生产中去。

  育成鸡白痢病的治疗要突出一个早字,一旦发现鸡群中病死鸡增多,确诊后立即全群给药,可投与恩诺沙星或氯霉素等药物,先投服5d后间隔2~3d再投喂5d,目的是使新发病例得到有效控制,制止疫情的蔓延扩大。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消除不良因素对鸡群的影响,可以大大缩短病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在防制措施方面,有人曾利用死菌或活菌菌苗控制本病的发生,未获良好效果,故防制本病发生的原则在于杜绝病原的传入,消除群内的带菌者与慢性患者。同时还必须执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其综合防制措施如下:

  1、挑选健康种鸡、种蛋、建立健康鸡群,坚持自繁自养,慎重地从外地引进种蛋。在健康鸡群,每年春秋两季对种鸡定期用血清凝集试验全面检疫及不定期抽查检疫。对40~60d以上的中雏也可进行检疫,淘汰阳性鸡及可疑鸡。在有病鸡群,应每隔2~4周检疫一次,经3~4次后一般可把带菌鸡全部检出淘汰,但有时也须反复多次才能检出。

  2、孵化时,用季胺类消毒剂喷雾消毒孵化前的种蛋,拭干后再入孵。不安全鸡群的种蛋,不得进入孵房。每次孵化前孵房及所有用具,要用甲醛消毒。对引进的鸡要注意隔离及检疫。

  3、加强育雏饲养管理卫生,鸡舍及一切用具要注意经常清洁消毒。育雏室及运动场保持清洁干燥,饲料槽及饮水器每天清洗一次,并防止被鸡粪污染。育雏室温度维持恒定,采取高温育雏,并注意通风换气,避免过于拥挤。饲料配合要适当,保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不用孵化的废蛋喂鸡。防止雏鸡发生啄食癖。若发现病雏,要迅速隔离消毒。此外,在禽场范围内须防止飞禽或其他动物进入散播病原。

  4、药物预防,雏鸡出壳后用福尔马林14ml/m3,高锰酸钾7g/m3,在出雏器中熏蒸15分钟。用0.01%高锰酸钾溶液作饮水1~2d。在鸡白痢易感日龄期间,用0.02%呋喃唑酮作饮水,或在雏鸡粉料中按0.02%比例拌入呋喃唑酮或按0.5%加入磺胺类药,有利于控制鸡白痢的发生。

四、疾病症状与种类

  疾病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八至二十天,平均十四天;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二至五天。

  急性经过的病狐,表现拒食,先兴奋后沉郁,体温升高到四十一至四十二摄氏度,轻微波动于整个病期,只有在死前体温才有所下降,大多数,病狐躺卧于小室内,走动时多拱腰,两眼流泪,笼子缓缓移动。发生下痢、呕吐,在昏迷状态下死亡。一般需五至十小时或延长至二至三天死亡。

  亚急性经过后病狐,主要表现胃肠机能高度紊乱,体温升高至四十至四十一摄氏度,精神沉郁,呼吸浅表频数,食欲丧失。病狐被毛蓬乱无光,眼窝下陷无神,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少数病例有粘液鼻漏或咳嗽。病狐很快消瘦,下痢,个别的有呕吐。粪便变为液状或水样,混有大量胶状粘液,个别混有血液,四肢软弱无力,特别是后肢常呈海豹式拖地,起立时后肢不支,时停时蹲,似睡状。病的后期出现后肢不全麻痹。在高度衰竭的情况下,七至十四天死亡。常出现粘膜和皮肤黄疸,特别是猪霍乱沙六氏菌引起的本病更为明显。

  慢性经过的病倒,消化机能紊乱,食欲减退,下痢,粪便混有粘液,逐渐消瘦,贫血,眼睛塌陷,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病狐多卧于小室内,很少运动,走动时步履不稳,行动缓慢。在高度衰竭的情况下,经三至四周死亡。

  主要种类

  主要包括猪沙门氏菌病、马沙门氏菌病、牛沙门氏菌病、羊沙门氏菌病、禽沙门氏菌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