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满月宝宝被捂坏离世蒙被综合症你不得不防!

2015-12-04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夔芷蕾

  刚满月的宝宝着凉了,家长担心他冻着,睡觉时还给他穿着毛衣、盖厚被。结果“捂出”了“蒙被综合症”,导致多器官衰竭,前日,还没来得及起大名的宝宝,匆匆离开了人世。

  一个月前,家住新洲区的王先生喜得贵子,取小名“念念”。近日天气冷了,家人总是给孩子添衣,连睡觉的时候都穿着厚毛衣,可念念还是感冒了。27日晚,父母决定让念念睡在他们中间,更暖和。晚上小家伙满身大汗,哭闹不止。这一夜,孩子睡得很“沉”,一直大汗淋漓。

  次日一早,孩子精神不佳,还不断咳嗽,高烧不退。家人又给孩子加了衣服。到了晚上,念念仍高烧,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嘴唇发乌,父母赶紧把孩子抱到武汉市儿童医院。

  医生检查发现,念念穿了两件毛衣、一件薄袄、一件厚袄,还包着包被。见孩子眼神呆滞,还不时抽搐,怀疑是患有婴儿捂热综合症,必须马上抢救。检验结果证实,孩子由于大量出汗已有脱水症状,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可惜的是,因为孩子太小、捂热时间过长,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多器官弥漫性出血抢救无效离世。

  该院急救科副主任医师蔡小芳介绍,捂热综合症多发生于1周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刚降生不久的新生儿。新生儿由于呼吸、体温调节中枢还未发育健全。长期处于闷热、高热的情况下,大量出汗失水,严重者容易出现脑细胞缺血坏死,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轻则留下后遗症,重则导致死亡。此病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高峰期,今年至今,该院已收治13例“被捂坏”的患儿,令人扼腕。

  蔡主任提醒家长,其实,穿太多孩子总是流汗,一受风反而更容易着凉。最好让孩子独睡在父母身边的小床上;孩子穿衣服比成人多一件,及时增减;家长可以用手摸孩子后颈,如果感觉潮湿粘黏就说明穿多了。

  什么叫婴儿蒙被综合症

  “婴儿捂热综合症”又叫“蒙被综合症”,多发生于1周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刚降生不久的新生儿。虽然此时婴儿的生理活动已开始,但呼吸、体温调节中枢还不健全,对外界球境适应力差,若衣被过暧或蒙被睡觉,就会因温度过高而出大汗、面色苍白、高热、抽搐、昏迷,甚至还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如婴儿昏迷时间过长,惊厥次数过频,则会引起智力呆滞、癫痫等严重后遗症。情况特别严重者,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如何预防婴幼儿蒙被综合症

  1.不要过分保暖。采用空调取暖的,不能让热风对着婴幼儿吹,并适时开窗通风;采用红外线取暖器取暖的,应在地上洒些水,以保持室内的湿度;如无取暖设备,婴儿的盖被不能太多太重;热水袋要用毛巾包好,放在棉被外面,置于小孩的足底和身体的两侧。

  2.不要在婴儿头上罩毛巾或纱巾之类的东西。防止婴儿活动时,毛巾掉落到婴儿的面部而发生缺氧或窒息。

  3.提倡母婴分被睡眠,尽量不要母婴同盖一床被或让婴幼儿睡在母亲的腋下,极易形成高热和缺氧的环境。家长应经常看望睡眠中的婴儿,当婴儿哭闹或烦躁不安时,应及时寻找原因。如婴儿面色通红,甚至头上有汗,说明太暖,应及时移去取暖设备,或减少盖被。

  4.不要蒙被入睡,更不能含奶头入睡,以防影响呼吸,这容易引起缺氧和窒息。万一发生了“婴幼儿蒙被综合征”,应立即清除口鼻分泌物,松解衣扣,减少包裹,擦干汗水,迅速送医院救治,切莫掉以轻心,因为缺氧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引起脑组织不可逆转的损害。

  婴儿捂热综合症怎样救治

  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捂热过度突然高热、大汗、尖叫、抽搐、昏迷、呼吸困难时,一定会慌了手脚,不知该怎样处理。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捂热缺氧造成的,医学上叫“捂热综合征”,也叫“闷热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可出现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是儿科的一种急症,必须紧急救治。降温退热是治疗的基本措施。家长应该首先去除捂热的原因,撤离高温的环境,让孩子尽快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并尽快把孩子送到医院救治。孩子体温很高,要迅速降温。最好采用物理降温法,如用冰垫、温水擦浴等,不要用发汗药,以免出汗过多加重虚脱。迅速给氧是治疗的必须手段。给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缺氧症状和呼吸状态。如有脑水肿出现,应该采取高压氧治疗。液体疗法也是抢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患儿高热大汗后使水液大量丢失,会引起脱水和酸中毒,因此必须积极补充水分,纠正酸中毒。应采用静脉补液,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除以上治疗措施外,对抽搐的患儿要应用抗惊厥药,如安定、鲁米那、水合氯醛等。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能量合剂和维生素C等药物,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同时要注意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并保证营养的供给。应该提醒每一位孩子的家长,对孩子切不要包裹得太紧太厚,保暖过度和缺乏新鲜空气会使孩子发生捂热综合征。这种情况病死率很高,而且即使抢救存活,后遗症也很容易发生。同时也提醒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和处理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