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如何应对宝宝吐奶的问题 给宝宝喂奶的注意要点

2017-04-1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滕怜梦

一、如何应对宝宝吐奶

  1.拍嗝法
  宝宝的月龄满3个月后就可以开始竖着抱了,对于这样的宝宝,拍嗝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吐奶。喂完奶后,妈妈们可以把宝宝竖着抱起来,让宝宝的头靠在你的肩膀上,并轻轻拍打背部。等宝宝打出嗝来之后,让宝宝保持这个姿势休息一会,再将宝宝放下来。打嗝标志着宝宝胃里的空气被排了出来,之后再躺下,宝宝的吐奶现象会变得很轻,甚至不吐奶。
  2.少吃多餐法
  如果妈妈们不确定宝宝的食量有多大,建议给宝宝少吃多餐,减少每次喂奶的量,增加喂奶次数。如果宝宝不哭闹,说明他们并没有感觉到饿,妈妈们不用太担心。
  3.按压乳房法(针对母乳喂养的孩子)
  有的妈妈乳头的出奶孔比较大,或部分宝宝天生喝奶比较急,喂奶时容易吸入较多的空气,会呛着或者吐奶。妈妈们可以用手指有节奏的按压乳房,减缓出奶量,控制宝宝的吸奶速度。如果给孩子喂的是配方奶,妈妈们可以考虑更换出奶量小一点的奶嘴。
  4.改变冲奶方式法(针对喝配方奶的孩子)
  这个方法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有些的宝宝来说,把奶粉冲稠一点或许会缓解吐奶的症状,但是对他们的消化功能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爸爸妈妈们要谨慎选择。

二、给宝宝喂奶注意什么呢

  1.妈妈在喂奶时,应采取卧位的喂奶方式,将宝宝的身体倾斜45°左右抱在臂弯中,让他的嘴巴与乳头(或奶嘴)充分的接触,防止空气被吸入。
  2.喂奶的过程不要太急,宝宝吸一会奶之后要呼吸一下 ,休息片刻再继续喂奶。太小的宝宝还不能很好的控制吃奶的频率,妈妈们要注意把握宝宝的喂奶速度,防止宝宝吃的太急呛奶。
  3.有的妈妈觉得摇晃宝宝会让他们有安全感,会在给宝宝喂完奶之后就立马把宝宝抱起来摇晃,其实这是不对的。吃完奶再去摇晃宝宝反而会使他们的情绪变得不稳定,奶水在胃里横冲直撞,宝宝很容易吐奶。
  4.吃完奶之后,最好让宝宝保20~30分钟的站立姿势,这样的姿势有助于奶水的消化,如果宝宝想躺下来,也最好采取侧卧的姿势,而不是仰卧,更不要随意翻身。
  5.也许不少妈妈曾注意到,现在市面上有卖“低溢型”奶粉,可能有的妈妈有心给吐奶的宝宝尝试这种奶粉。这里提醒各位妈妈,低溢奶粉较为粘稠,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宝宝的溢奶症状,但是随便给宝宝换奶粉也是有风险的,妈妈们一定要仔细确认宝宝的身体状况,最好在得到医生许可后再给宝宝换奶。
  6.喂奶前后,不要让宝宝做什么剧烈的运动,也不要让宝宝太兴奋,小宝宝的情绪不稳定,喝奶的时候很容易调皮不安分,这样反而会有吐奶的危险。

三、宝宝吐奶有哪些分类

  宝宝吐奶的情况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其原因和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
  · 生理性吐奶
  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越小的宝宝越容易出现,尤其是新生儿。婴儿时期,宝宝的消化道还没有发育完善,贲门处也比较宽,喂奶时吸入的奶水和空气不能被正确地分配到该去的管道,因此容易出现吐奶现象。进入胃里的空气在宝宝吃完奶后会上升,最终被宝宝嗝出,因此小部分奶水也会在此时被吐出来。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吐出的奶汁量较少,吐奶后宝宝会感到比较舒服。
  另外,宝宝的胃部容量是非常小的,妈妈们如果给宝宝喂了很多奶,也容易造成奶水回流,引起宝宝生理性吐奶。而随着宝宝逐渐发育,这种现象会在大约半岁之后逐渐消失。
  · 病理性吐奶
  顾名思义,是指在某些病症状况下宝宝出现的吐奶现象,任何年龄段的宝宝都有可能出现病理性吐奶。这种吐奶的状况会比较猛烈,也有可能将胃酸一并吐出,妈妈们能闻到宝宝的呕吐物里有酸臭的味道,而且宝宝会表现得非常难受。病理性吐奶的宝宝不能当作一般吐奶的情况来处理,找出病因从根源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四、哪种吐奶最危害呢

  虽然大部分吐奶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有些情况仍然预示这危险,妈妈们要格外当心。
  1.宝宝在吐奶时若吐出绿色的胆汁,说明呕吐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此时宝宝还是没有停止呕吐的趋势,请立即把宝宝送到医院诊治。
  2.宝宝经常有吐奶的现象并且体重在逐日减轻。日渐消瘦肯定不是什么好征兆,这可能说明宝宝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现了问题,一岁以内的宝宝生长发育极快,营养供给跟不上会影响宝宝各方面的成长。
  3.宝宝的呕吐物呈喷射状被吐出。生理性吐奶的症状一般比较温和,吐奶的量也不大,而在生病的状况下,宝宝倒有可能会呈喷射状吐奶,而且会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这是宝宝生病的信号,妈妈们千万不要忽视。
  4.有的宝宝可能会经常呛奶,这是十分危险的情况,呛奶本身可能会引起气管堵塞,发生窒息等险情,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危害宝宝的生命安全。经常呛奶的宝宝可能是会厌软骨发育不良或者是缺乏维生素A,建议妈妈们带宝宝到医院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