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素是什么_ 血色素偏低原因以及症状
2017-06-2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康雪旋
一、血色素是什么呢
1、血色素的介绍
说到血色素大家一定都比较陌生的,但是说到血红蛋白大家一定都知道的,是评价病人是否贫血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指标的成年人正常范围大约在32-36g/dl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会在小细胞贫血症中偏低。而在大细胞贫血症中,该指标会依然正常。
2、血色素的正常值
血色素的正常值是多少呢?对于血红蛋白通俗的讲是来区别人体贫血与否的一个标准,通常男性的血红蛋白在120g/l,女性的血红蛋白在110g/l,妊娠期女性100g/l,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血红蛋白为105,那就是处于轻度贫血状态。
这个时候,患有轻度贫血的患者就应当加倍生活习惯了。
3、血色素偏低的现象
其实,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在女性每月的月经期,人体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肝功能下降、服用过多药物等。这时候当人体内的铁质、B族维生素营养的摄取不足,也很容易引发贫血。
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或放疗之后,也可能出现身体内血色素偏低的现象。在女性做了子宫手术后,很容易出现贫血。
二、血色素偏低原因以及症状是什么
营养不良是其中一个最常见因素。很多营养素缺乏会直接影响血红蛋白数量,如维生素不足(特别是B12)。这种问题最常见于孕妇和饮食不当的女性(缺乏叶酸,维生素和矿物质)。
缺铁性贫血症是因为饮食中缺乏铁造成的。铁摄入量不足直接影响血红蛋白生产,因此会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生产过程中出现重大故障。这无疑会造成血红蛋白质水平偏低。如血痔,分娩时大量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等。
如血痔,分娩时大量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等
荷尔蒙失调也会导致红血蛋白水平降低。有时甲状腺机能降低会引起身体新陈代谢率下降,患者会感觉疲劳和昏昏欲睡,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患脾脏或恶性贫血患者有可能因为过多红血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长期感染导致的肾功能衰竭,癌症,克罗恩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引起血红蛋白数量下降。其他类似原因还有肠道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有可能也会产生副作用,如化疗药物,或放射治疗等。
三、血色素偏高原因是什么
血红蛋白偏高的生理原因:有些生活在高原的居民(高原上氧气不足,导致组织缺氧造成血红蛋白偏高的现象)。
刚出生的婴儿一般有血红蛋白偏高的现象(新生儿需要适应新的外界环境,需要经过2~3周的生理调节,此时出现特殊的生理状态,如黄疸等)。情绪在激动的时候容易导致短暂性血红蛋白偏高。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会造成血红蛋白偏高。
血红蛋白偏高的病理原因:一些先天性心肺疾病患者会造成血红蛋白偏高(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因为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引起血红蛋白偏高。
某些肿瘤疾病会导致血红蛋白偏高(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癌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导致上述的结果。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导致血红蛋白偏高,该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血液疾病。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会导致血红蛋白偏高。
四、血色素正常值是多少
血色素正常值
临床普遍采用的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10g/L,低于110g/L为轻度贫血,低于90g/L为中度贫血,低于70g/L为重度贫血,各种人群的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如下:
各种人群的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如下
正常成年男性:120~160g/L(12-16g/dL);
成年女性:110~150g/L(11-15g/dL);
新生儿:170~200g/L;
儿童:110~160g/L(12-14g/dL)。
血红蛋白偏低的危害
缺铁性贫血起病大都缓慢,由于缺铁,血红蛋白的制造发生困难,不仅可引起贫血,而且血液运载氧的能力也会有影响,一般表现在皮肤粘膜逐渐苍白或苍黄,发展下去会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头晕耳鸣、疲乏无力,毛发干燥;指甲菲薄脆弱,严重的呈扁平状,有的象羹匙似中间下凹,边缘翘起,叫做匙形反甲。
严重的会有心慌气短,甚至心脏扩大,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如果长期贫血的小孩子,会出现个子较矮小,体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记忆力减退,情绪和智力都会受到影响。少数孩子爱吃炉灰渣、墙皮、土块等,称为异食癖。
如何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血红蛋白是体内运输和交换氧气的必需工具,如果血常规报告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同时发现自己有上述症状,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患了贫血。
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患了贫血
缺铁性贫血对身体各器官功能均有影响,应及时改善应对,多食用含铁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此外补充铁剂,可以服用贫血常用的铁之.缘片,用以补充铁、蛋白质等血红蛋白必须的造血原料,一般两个月左右血红蛋白可恢复正常值,有效纠正贫血。
注意事项
平时多吃补铁食物,动物内脏、动物血液、牛肉、猪肉、羊肉、蛋黄、鱼类、贝类等。
多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如鱼肉、瘦肉、蛋类、牛奶、豆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