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孕妇有脚气怎么办 孕妇有脚气如何护理_孕妇有脚气怎么做_孕妇脚气如何根治

2017-04-0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时凌寒

一、孕妇有脚气怎么做

  糜烂型脚气:常发作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表皮脱落会露出鲜红色烂面;严重者趾缝间,会有痒痒的感觉。

  治疗方法:可以在水中放适量盐和数片姜,加热至沸,不烫时洗脚,并搓洗数分钟,不仅除脚臭,还可以增加循环,起到放松的效果。

  角化型脚气:表现足底、足缘、足跟部皮肤角质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治疗方法:用黄豆一百五十克,水约一公斤,用小火约煮二十分钟,待水温能洗脚时用来泡脚,可多泡会儿。治脚气病效果极佳,脚不脱皮,而且皮肤滋润。一般连续洗个几天就会有效果。

  水疱型脚气:这种脚气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不易好,反复发作。

  治疗方法:米醋一斤,将醋倒入盆内,浸泡或浸洗,每日两次,每次约一小时,消炎杀菌,简单有效。

  脚汗脚臭型脚气:是由足底汗腺分泌旺盛引起。脚汗型脚气与遗传、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情绪等都有关系。

  治疗方法:白矾研成细末,擦脚掌心十分钟三四次,脚以后会不再大量出汗,可有效缓解汗臭。

二、孕妇脚气如何根治

  1、家庭用药

  (1)糜烂型: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然后外涂龙胆紫或脚气粉,每日2次,待收干后再外搽脚气灵或癣敌药膏,每日2次。

  (2)水疱型:每日用热水泡脚后外搽克霉唑癣药水或复方水杨酸酊剂一次。皮干后再搽脚气灵或癣敌膏。

  (3)角化型: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膏或与复方水杨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最好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扎,使药物浸入厚皮,便于厚皮剥脱。

  注意:孕期用药要格外小心,使用以上药物时,不要长时间使用,并遵医嘱用药。

  2、中药及偏方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三、孕妇脚气如何护理

  1、注意清洁

  要注意脚部清洁,经常泡脚,保持皮肤干燥,每天清洗数次,勤换鞋袜,尽量在阳光下晒干。

  2、选择合适的鞋袜

  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袜子应以纯棉为宜,透气性好。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

  3、饮食清淡

  孕期饮食应清淡少盐,远离辛辣刺激食物。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4、良好的心态

  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宜恬静,激动和紧张情绪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脚臭。

  小编提醒各位准妈妈,孕妇由于生活习惯和身体机能的改变,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出现,脚气对于孕妇来说极为普遍,所以大家不必过于担忧,很多都会在产后自愈。症状较为严重者,应该及时采取一些安全简便的方法进行治疗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心情。对于孕妇能用脚气药的问题,更要谨慎对待,科学处理。

四、治疗脚气过程中有哪些误区

  诊断不清,就行治疗

  千万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发生在足部的疾病都是“脚气”。其实发生在足部的疾病有多种多样,真菌感染引的“脚气”只是其中的1种。

  “脚气”的诊断很简单,有经验的皮肤科医生从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八九不离十,但仍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湿疹、掌跖脓疱病等。

  因此,医生往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真菌的显微镜下检查或培养,这样既可诊断“脚气”,也可排除其他疾病。

  只有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治疗才是有意义的,否则,要么治疗无效,要么因治疗方向相反而引发“脚气”加重。

  只顾止痒,不找病根

  “脚气”发作时,患者往往瘙痒难忍,恨不得将皮肤换了,因此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已买药或用他人推荐的“偏方”进行止痒处理。不可否认,有些药物或偏方确实可以临时止痒。可是,在一时的痛快背后,这些药物或偏方往往可加重“脚气”或引起更严重的接触性皮炎。

  症状缓解,不再用药

  引起“脚气”的真菌相当顽固,抗真菌治疗一定要合理、足量。针对不同类型的“脚气”,治疗的时间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有一原则是相同的,那就是症状完全缓解后,仍应坚持再涂药一周,以免“脚气”死灰复燃。

  任何疾病的治疗如果我们进入了治疗的误区的话很有可能会让我们的治疗不见效果,甚至还会有一些严重的危害发生,所以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让自己远离误区以便避免这种疾病的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