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两个月的宝宝正确的喂养方式是怎么样的 如何预防宝宝吐奶

2017-05-11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常芷蕾

一、两个月的宝宝如何正确的喂养

  让多数妈妈感觉舒服的授乳姿势是:

  1. 坐在有靠背椅子上,脚下放一个小凳子,抬高膝盖;

  2. 准备3个枕头,后背垫一个,膝盖上放一个,抱宝宝的手臂下再垫一个,这样,你抱宝宝哺乳就不会弄得腰酸背痛,手酸脚麻。

  正确的姿势让宝宝吃奶不费力

  1. 用手臂托住宝宝,他的脖子靠在肘弯处,你的前臂托住宝宝的背部,手掌托牢小屁股。

  2. 把宝宝的小身体整个侧过来,面对着你,肚子贴肚子。要点:让宝宝的头、脖子和身体成一线,吸吮、吞咽就会比较顺当。

  3. 把宝宝放在膝盖和枕头上,或者用矮凳把脚垫高,让他和你的乳房一样高,用膝盖和枕头支撑宝宝的重量,而不是你的手臂。要点:将宝宝往上、往你乳房的位置抱,让宝宝整个身体靠着你,而不是你的身体往前倾。

  帮助宝宝含住乳晕

  1. 用手指或乳头轻触宝宝的嘴唇,他会本能地张大嘴巴,寻找乳头。

  2. 用拇指顶住乳晕上方,食指和中指分开夹住乳房,用其他手指以及手掌在乳晕下方托握住乳房。

  3. 趁着宝宝张大嘴巴,直接把乳头送进宝宝的嘴巴,一旦确认宝宝含住了乳晕,你赶快用手臂抱紧宝宝,使他紧紧贴着你。

  4. 稍稍松开手指,托握着乳房,确认宝宝开始吸吮。

  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含住乳晕

  宝宝的下颚咬住乳晕周围,而不是乳头。上下口唇分开,齿龈环绕在乳晕周围,你能感觉到他的舌头向上,将乳头压向他的硬颚,两者挤压乳头。乳汁就是这样被挤出来的。

  爱心提示:

  母乳喂养不会引起乳房、乳头出现持续性疼痛。如有,可能是哺乳的姿势有问题,你可以请教你的产院护士,或有哺乳经验的妈妈、长辈,请她们看看你的喂奶姿势是否准确。

  重要提醒:

  不要过早给小宝宝吸吮奶瓶和安慰奶嘴。

  吸塑胶奶嘴的宝宝,舌头动作、吸吮和吞咽的动作都和母乳喂养不同。就算宝宝动作不对,奶瓶的乳汁还是会容易地出来,宝宝吸吮喝奶是比较方便的。宝宝建立了塑胶奶头吸吮模式以后,就会用吸吮塑胶奶嘴的方法来吸吮妈妈的乳头,容易发生混淆,使妈妈乳头疼痛,乳汁减少。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

  吸吮出现麻烦,最常见于过早使用奶瓶和奶嘴的婴儿。他们可能只是含舔、轻咬或咀嚼乳头,而不是用舌头紧紧含住挤压乳头。这些宝宝的口腔动作不能刺激乳房产生更多的乳汁。

  这些细节能帮助你顺利喂哺

  * 保持室内温度,不要让宝宝穿得鼓鼓囊囊,甚至可以不穿衣服,以便你和宝宝得到最亲密的肌肤接触。

  * 用乳汁湿润乳头,轻轻触碰宝宝的嘴唇,刺激宝宝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像打哈欠一样,方便你送入乳头。注意动作要快,否则,宝宝的嘴巴很快就闭拢了。

  * 不是你的身体前倾,而是用手臂动作把宝宝抱近你的乳房。

  * 注意宝宝的嘴唇是否往外翻,而不是内缩。

  观察宝宝饥饿的表现

  宝宝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妈妈知道他饿了——

  * 清醒过来,向四周张望;

  * 把手放在嘴里,做吸吮的动作;

  * 开始哼哼,弯曲手臂,手和拳头向嘴巴移动;

  * 身体和四肢的动作更大,头来回转动;

  * 嘴唇翘起,如果妈妈这个时候抱起他,会用鼻子拱妈妈的乳房;

  * 开始大声哭泣。

  想吃就吃,想吃多久就多久

  哭泣是宝宝饥饿最后的表示,无论如何大人都要密切关注宝宝发出的这些信号,而不是按钟点喂哺。宝宝饿了,妈妈就喂,这样的喂哺方式可以刺激乳房更有效地泌乳。这要求妈妈应该尽可能和宝宝在一起,以便对宝宝饥饿的表示立即做出反应。

  所以,专家认为,刚开始的几周,你和宝宝正在建立“乳汁供需系统”,在你生活方式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宝宝想吃就吃,想吃多久就多久。

  经常让宝宝吸吮你的乳房,能让你体内的母性激素丰富起来,不仅使乳汁充盈你的乳房,更会让你的全身心充满对宝宝爱。

  小贴士

  前乳和后乳——寻求安慰和吸取营养

  寻求安慰时:宝宝只是轻轻的吸吮,他并不饿,吸到的是也不容易有饱足感、比较清淡的前乳。

  吸取营养时:脸部肌肉用力,吸吮专心,这种吸吮方式能让宝宝吃到高热量、容易产生饱足感的后乳。

二、七个方法预防宝宝吐奶

  吐奶的正确处理方式

  1. 让小宝宝平躺,脸朝下,清除口内异物。不要马上再次喂食,以免造成吸入性肺炎。

  2. 清洁口腔(漱口或擦拭),清除呕吐物,换衣服,去除呕吐味道。

  3. 准备小毛巾、塑料袋或容器,以备呕吐之用。

  4. 必要时收集呕吐物,可以为医师的诊断提供帮助。

  防止/减少吐奶7大守则

  1. 适量喂食,切勿过多。

  2. 少量多餐,以减少胃部所承受的压力。

  3. 每次喂奶中及喂奶后,让宝宝竖直趴在大人肩上,轻拍宝宝背部,这个动作可将吞入胃中的空气排出,以减少胃的压力。

  4. 喂奶时不要太急、太快,中间应暂停片刻,以便宝宝的呼吸更顺畅。

  5. 奶瓶开孔要适中,开孔太小则需要大力吸吮,空气容易由嘴角处吸入口腔再进入胃中;开孔太大则容易被奶水淹住咽喉,阻碍呼吸气管的通路。

  6. 在喂食完毕后,不要让宝宝马上平躺,先把上半身挺直坐一会儿,并轻拍其背部。在躺下时,也应将宝宝上半身垫高一些,最好是右侧卧,这样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7. 在喂食之后,不要让宝宝有激动的情绪,也不要随意摇动或晃动宝宝。

  孩子吐奶后,什么情况下需要看医生?

  关于避免吐奶,吃母奶的孩子在这方面要优于吃奶瓶的孩子,吃奶瓶会吞咽大量空气,吃母乳则不会,因为宝宝的嘴和妈妈的乳头形成一个真空吸附,空气不容易侵入。至于吐奶量,只是看上去很多,其实大部分是胃液,孩子不会因此而饿肚子。只要宝宝没有表现出不适,也没有减少体重,或者出现大量频繁呕吐、颜色发绿、哭闹咳嗽等等异常现象,就不必看医生。

  但孩子吐奶后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却是需要我们多加留意的。在呕吐得到缓解后,如果宝宝还有精神不振、只想睡觉、情绪不安、无法入睡、发烧、肚子胀等现象,则可能是生病了,应该看医生。

三、宝宝吃奶时间长该怎么办

  母乳喂养

  其实,小月龄的宝宝,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宝宝,胃容量是很小的,哺喂原则是按需喂养,每次喝奶的间隔原本就会很短,妈妈应该满足宝宝的喝奶需求。并且,从“追奶”方法上来说,宝宝吸吮得越勤,妈妈的奶量也会逐步增加。

  到了3 月龄以后,宝宝吸吮的力度增大,喝空一边乳房的时间一般为十分钟,两边平均20-30分钟,如果时间过长,乳房已经排空,但是宝宝还在吸吮,说明宝宝对吸吮妈妈乳房这个动作产生了小小的依赖哦!你要想一下,是不是宝宝一哭,你就把乳头塞进他的嘴里,为了让他立即停止哭泣?其实你可以尝试用优质的安抚奶嘴、牙胶等来作为宝宝安全感的另一载体,分散他对喝母乳的唯一专注力。渐渐,他就不会就算没有饥饿感,也要寻找妈妈的乳头了。当然,妈妈的爱是无可替代的,在他需要时,你可以尽量用拥抱、轻拍来安抚他,而不是立即把乳头塞进他的嘴里哦!

  人工或混合喂养

  宝宝喝配方奶的时候,一方面是在填饱自己的肚子,另一方面也是满足吸吮需求,当他满足了自己的吸吮需求时,肚子早就吃饱了。低月龄的宝宝,更是因为吞咽和控制奶的流速还不是很熟练,所以容易吃得更多。

  另外,也可能周边有什么东西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在他喝奶时,要保持周边安静,让他专注喝奶。另外,要根据宝宝月龄的增长更换适合的尺码的奶嘴,以免和宝宝的吸吮力不符合。

  新生儿一天应该吃多少奶

  据观察,半个月~1个月的新生儿:一天吃奶次数少则6~7次,多则可达12~13次;

  每次奶量少则60~70ml,多则可达150~180ml;

  每次吃奶时间少则少于10分钟,多则多于30分钟;

  吃奶间隔少则1.5~2小时,多则4~5小时。

四、喂养宝宝有8个不要

  1、不要过于频繁晡乳:给新生儿胃肠道一个消化吸收时间。宝贝的哭闹不一定是饿了,也可能是排尿或排便的不适,或者是身体的不适,妈咪要查找其原因,不要宝贝一哭闹就认为宝贝饿了。

  2、不要卧睡在床上喂奶:母乳喂养时妈咪不要卧睡在床上喂奶。妈咪卧床喂奶就有可能因疲乏睡着了,这样的姿势有可能导致乳房堵住宝贝口鼻,使宝贝不能呼吸而窒息。

  3、奶嘴的孔不要过大或过多:用奶瓶给新生儿喂奶时,奶嘴的孔不要过大或过多。宝贝吃奶时吸吮力很大,有时会因宝贝一口吸入过量的奶,又来不及咽下时会发生屏气现象,还可以因口腔中过多的奶呛入气道,致使宝贝发生误吸或引起窒息。

  4、喂奶前不要让宝贝过度哭闹:因为宝贝哭闹时可以吸入大量的空气,一旦喂奶,则滞留在胃内的空气很容易引起宝贝呕吐。如果宝贝吃奶前哭闹,建议妈咪先喂一些奶,直至宝贝不哭时,适时拍背,不要等到将全部的奶喂进后再拍背,这样很容易引起新生儿吐奶。

  5、两顿奶中间可不加水:纯母乳喂养的宝贝两次奶之间不用加喂水,母乳的乳汁可以满足宝贝对水的需求。

  6、不要随便给宝贝用药:有些妈咪认为一些药物宝贝可以用,就大胆地给宝贝用了。殊不知,新生儿肝肾功能都没能达到正常水平,药物剂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宝贝的健康,所以宝贝如果生病,建议妈咪一定带宝贝看医生。

  7、宝贝腹泻严重时不要继续喂哺:新生儿腹泻有各种原因,如果继续喂哺,不但宝贝的胃肠道得不到休息,疾病得不到治疗,宝贝还会出现脱水等问题,建议妈咪带宝贝看医生。

  8、宝贝呛奶后不要慌张:妈咪需要立即将宝贝抱起,将手心做成碗状稍加大力量叩宝贝背部,最大限度地将呛入的奶排出,并安慰宝贝,如果呛奶过重,建议妈咪先拍背处理后再带宝贝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