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孕妇湿疹是什么症状 新生儿湿疹怎么治疗湿疹

2017-05-17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沈宛海

一、治疗婴儿湿疹的几个办法

  治疗婴儿湿疹方法1:冷湿敷
  用4~6层细纱布,蘸取矿泉水或纯净水,以不滴水为适度,将湿纱布敷于患处,根据湿疹渗出物的多少来决定更换的时间和次数,每日2~3次。
  治疗婴儿湿疹方法2:母乳清洗、涂抹
  婴儿脸上的湿疹用乳汁清洗,可以使湿疹得到减轻。刚出生的婴儿尽量不用含激素类的湿疹药物,妈妈的乳汁中含有一些抗菌因素,而且对皮肤有一定的滋润和保湿作用。但这种方法一般见效比较慢哦。
  治疗婴儿湿疹方法3:“肤乐霜”
  “肤乐霜”是专门为婴儿研制的湿疹类药膏,主要治疗溢脂性皮炎和婴儿湿疹,它有抗菌、止痒的效果,但要注意,给婴儿使用时,只在有湿疹的部位薄薄涂一层,如果使用1周后不见效,最好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治疗婴儿湿疹方法4:土豆片
  土豆汁含有碱性物质,对皮肤有好处,用它对付婴儿湿疹,能起到一定的抗菌作用。但要从根本上去除,光靠土豆还是不行哦。
  治疗婴儿湿疹方法5:“尤卓尔”、“艾洛松”
  像 “尤卓尔” “艾洛松”等外用药膏外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有抗炎和止痒的作用。但其中含有少量激素,长期使用对婴幼儿不好。使用时应该和宝宝的润肤霜混合,薄薄地在湿疹处涂一层,使用时间不要超过1周。

二、孕妇湿疹有什么症状

  孕妇湿疹症状——急性湿疹的症状: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密集成片,易渗出,境界不清,周围散在小丘疹、丘疱疹,常伴糜烂、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包或脓痂。处理适当则验证减轻,皮损可在2-3周后消退,但常反复发作并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孕妇湿疹症状——亚急性湿疹的症状:急性湿疹验证减轻后,仍有剧烈瘙痒,皮损以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可见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治疗恰当数周内可痊愈,处理不当,则可急性发作或转为慢性湿疹。
  孕妇湿疹症状——慢性湿疹的症状: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亦可开始不明显,因经常挠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其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为局限性斑块,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乳房、外阴、肛门等处,边缘清楚。病程慢性,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发。

三、新生儿面部湿疹的常见的症状

  婴儿湿疹常见于1-3个月的婴儿,6个月后逐渐减轻,1岁后能够自愈, 初起时湿疹主要集中在面部,随着病情加深,逐渐蔓延至颈、四肢甚至全身。根据不同的年龄、皮损的部位不同、生活的环境季节不同,湿疹的表现也是多样性的:
  婴儿湿疹症状一
  脂溢型湿疹:三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前额、颊部、眉间皮肤潮红,覆有黄色油腻的痂,头顶是厚厚的黄浆液性痂。以后,颏下,后颈,腋及腹股沟可有擦烂、潮红及渗出,我们称为脂溢性湿疹。患儿一般在6个月后改善饮食时可以自愈。
  婴儿湿疹症状二
  渗出型湿疹:多见于3-6个月肥胖的婴儿,两颊可见对称性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伴有小水疱及红斑连成片状,有破溃、渗出、结痂,特别痒以致搔抓出带血迹的抓痕及鲜红色湿烂面部。如果治疗不及时,可泛发到全身,还可继发感染。
  婴儿湿疹症状三
  干燥型湿疹:多见于6个月-1岁的小儿,表现为面部、四肢、躯干外侧斑片状密集小丘疹、红肿,硬性糠皮样脱屑及鳞屑结痂,无渗出,我们又称为干性湿疹。

四、湿疹的饮食禁忌有哪些呢

  慢性湿疹症状多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演变而成,亦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此病很难治愈,所以做好日常的护理就显得相当关键。
  某些富含细菌的食品,如死鱼、死虾、死螃蟹以及不新鲜的肉类,某些富含真菌的食品,如蘑菇、酒糟、米醋等。
  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品,如辣椒、酒、芥末、胡椒、姜等;某些生吃的食品,如生葱、生蒜、生西红柿,生食的某些壳类果实,如杏仁、栗子、核桃以及某些水果,如桃、葡萄、荔枝、香蕉、菠萝、桂圆、芒果、草莓等。
  种子类食品,如各种豆类、花生、芝麻等。
  某些富含蛋白质而不易消化的食品,如蛤蚌类、鱿鱼、乌贼等。
  在香蕉、菠萝、茄子、葡萄酒、酵母中含有很高的组胺成分,鸡肝脏、牛肉、香肠内亦含有相当高的组胺,而导致湿疹的发生。
  慢性湿疹不要去抓、不要热敷。一般人对于皮肤痒的直觉反应都是赶紧用手去抓,可是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动作不但不能止痒,还可能越抓越痒,主要是因为当你对局部抓痒时,反而让局部的温度提高,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组织胺(过敏原),反而会更恶化.有些人会用热敷止痒,虽然热可以使局部暂时获得舒缓,但其实反而是另一种刺激,因为热会使血管紧张,释放出更多的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