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参苓白术散加减应用]中医:小儿腹泻的分型论治

2017-06-13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蒋亦玉

  篇一:小儿肾病传统治疗措施

  1.小儿急性肾炎:

  (1)西医治疗原则:目前无特异治疗方法,急性期处理主要是对症处理,纠正病理及生理异常,防止急性期严重合并症,保护肾功能,以利其自然恢复,如抗感染、利尿降压等。

  (2)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治疗小儿急性肾炎须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两个阶段,急性期宜发汗、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尤其清热解毒是治疗急性肾炎的重要环节;恢复期宜清热利湿、养阴益气,常用的方药有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等。

  2.小儿肾病综合征:

  (1)西医治疗措施:水肿较重者利尿消肿,防止合并症、抗感染及抗凝药物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和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的应用。

  (2)中医治疗措施: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总的可分为正虚和邪实两个方面,正虚不外乎人体气血阴阳虚弱,邪实以水湿潴溜为主,临床以虚实夹杂多见;治疗原则是扶正邪与祛邪同时进行,标本兼治;常用的药物有四君子合五皮饮加减、真武汤和五苓散加减、桃红四物汤加减等。

  3.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1)西医治疗原则:对症治疗、抗感染、抗过敏,寻找病因,避免使用过敏性食物及药物。

  (2)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辩证认为,本病早期多属血热实证,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佐以利湿;慢性期多表现为阴虚内热,或脾气虚弱,治疗当以滋阴降火、健脾益气;常用的方药有犀角地黄汤加减、六味地黄汤加减、四君子汤合五苓汤加减等。

  4.小儿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

  (1)西医治疗原则: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治疗的关键是对于乙型肝炎本身进行有效的治疗,抗免疫药物的应用对于防止本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2)中医辩证治疗:中医认为本病病程一般较长,病情缠绵难愈,多属虚中夹实证,治疗当以扶正邪祛邪、攻补兼施为基本大法;常用的药物鱼腥草汤和菟丝子汤加减等。

  5.小儿肾功能衰竭:

  (1)西医治疗措施:

  少尿期:减轻高分解代谢状态,预防及控制感染、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症治疗如降压、利尿,防止心衰,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常用药物:扩张小动脉药物和利尿剂联合使用,如多巴胺及酚妥拉明等;

  多尿期:注意防止感染,氮质血症好转后补充蛋白质;

  恢复期:注意调养,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2)中医治疗方法:根据小儿肾功能衰竭正虚邪实的临床特点,治疗上多采用正邪祛邪、标本同治之法;常用的药物温脾汤合小半夏汤加减,肾气丸合吴茱萸汤加减,参芪地黄汤加减等

  篇二:小儿腹泻,分型治疗效果好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如小儿天生脾胃虚弱,加之气候多变、喂养不当等。从中医角度看,小儿腹泻可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等五种类型,不同证型用不同的方法,才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寒湿型  该证型多因受寒或过食生冷食物引起,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色淡,清浠有泡沫,臭气不重,或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

  治法  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湿热型  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天数次或达10 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燥等症状。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

  治法  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黄芩、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金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食滞型  该证型主要是因患儿喂养不当引起,患儿多表现为哭闹不安,厌食,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

  治法  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用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脾虚型  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 面色萎黄,神疲倦怠,久则形体消瘦。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无力。

  治法  健脾益气、除湿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葛根、陈皮、半夏、木香、莲肉、甘草)。

  脾肾阳虚型  主要表现为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或有泡沫,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气怯哭声微弱,或呕吐清涎。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  温补脾肾、化湿止泻,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黄芪、防己、五味子、甘草)。

  篇三:中医:小儿腹泻的分型论治

  小儿腹泻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究其原因,多为外感风寒、湿热,内伤饮食,加上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清浊混杂,而引起泻下。对待小儿腹泻,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的轻重,泻下粪便的性质,舌苔等,来辨别泄泻的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伤食泄泻

  患儿喂养不当伤食后停滞不化,腐浊之物壅积胃肠,致使脘腹胀满疼痛,哭闹不安,厌食,泻前腹痛,泻后痛减,粪便酸臭,舌苔厚腻或微黄垢,指纹多见紫滞,脉象滑而实。证属脾胃受损,难以腐熟水谷而致泄泻。治宜消积和胃,清利湿热,方用保和丸加减,药用焦山楂、炒神曲、清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炒莱菔子、木香、厚朴、藿香、鸡内金、生姜等。

  风寒泄泻

  患儿内伤湿滞,外受风寒,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清稀,夹杂泡沫,并有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等症状,舌苔薄白或腻。证属湿困中焦,肠胃不和,治宜散寒和中,理气化浊,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厚朴、桔梗、木香、砂仁、神曲、山楂、甘草等。

  湿热泄泻

  患儿受湿热之邪侵袭,加上吃下不洁食物,就会引起腹痛泻下,大便稀薄或如水样,臭秽异常,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热乏力、口渴、尿少黄赤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滑略数。证属湿遏脾土,运化失司,治宜外解肌表,内清湿热,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合蚕矢汤加减,药用葛根、黄芩、黄连、蚕砂、木瓜、通草、薏苡仁、栀子、半夏、吴茱萸、甘草。

  脾虚泄泻

  患儿脾胃虚弱,完谷不化而发生腹泻,大便稀溏,常常是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致使面黄肌瘦,倦怠乏力,抵抗力差,舌淡苔白,脉缓而弱。证属脾虚湿滞,运化失调,治宜补气健脾,和胃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药用人参(也可用潞党参)、茯苓、白术、炒扁豆、山药、莲子肉、炒桔梗、薏苡仁、砂仁。

  脾肾阳虚泄泻

  多出现于久泻不止的患儿,食入即泻,清稀便中是未消化的食物,体质瘦弱,精神萎靡不振,四肢不温,脱肛,面色苍白,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脾肾阳虚,运化无权,治宜补气健脾,温肾回阳。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药用人参、干姜、白术、黄芪、升麻、诃子肉、赤石脂、禹余粮、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