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中毒机理 甲醛中毒都有什么抢救措施
2017-07-20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邬尔岚
一、甲醛中毒机理有什么
(1)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2)甲醇经脱氢酶作用,代谢转化为甲醛、甲酸,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统,致需氧代谢障碍,体内乳酸及其他有机酸积聚,引起酸中毒;
(3)由于甲醇及其代谢物甲醛、甲酸在眼房水和眼组织内含量较高,致视网膜代谢障碍,易引起视网膜细胞、视神经损害及视神经脱髓鞘。
(4)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高居第二位。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 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
(5)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大量文献记载,甲醛中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 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
(6)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的危害有: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DNA单链内交 连和DNA与蛋白质交连及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
二、甲醛中毒都有哪些抢救措施
1. 立刻脱离中毒环境,脱去污染衣物,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并保暖。皮肤接触处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口服者应用清水洗胃,用0.1%氨水或3%碳酸铵或15%醋酸铵100 ml洗胃更好,可使甲醛形成毒性小的六次甲基四胺(乌洛托品),并予口服豆浆、牛奶、蛋清保护胃粘膜。
2. 给予吸氧,及时使用支气管解痉镇咳剂。有喉头水肿、窒息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或作气管插管术。呼吸道粘膜损伤者可用2%碳酸氢钠3~5 ml加入地塞米松5 mg雾化吸入。
3. 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以防治肺水肿。肺水肿发生时,还需配以利尿脱水剂及二甲基硅油气雾剂治疗。
4. 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但禁用磺胺,以防在肾小球形成不溶性甲酸致尿闭。
5. 对症治疗:烦躁不安者给予非那根12.5 mg肌肉注射,或施以亚冬眠疗法,以减少耗氧量。另需防治休克、脑水肿、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三、甲醛中毒关键在于接触量的多和少
根据我国的规定,甲醛在工作场所的最高空气允许浓度为0.5克/米3,居室和办公场所的甲醛最高空气允许浓度为0.1克/米3。但这些卫生标准并非判断中毒的分水岭,在许多情况下,评判中毒的标准不是人体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而是实际接触的剂量。
动物实验表明,小鼠呼吸道吸入浓度为400毫克/米3的甲醛,半数可在两小时内死亡;大鼠呼吸道吸入浓度为1000毫克/米3的甲醛,半数可在30分钟内死亡。
据报道,人体接触1.2毫克/米3的甲醛不会造成中毒,在2.4~3.6毫克/米3条件下可出现能够忍受的鼻、咽部刺激症状,4.8~6毫克/米3时能忍耐10~30分钟,超过30分钟则不适感大增,超过10毫克/米3时可能造成甲醛急性中毒。因此,在对人体甲醛中毒进行评估时,主要应从现场甲醛空气浓度和甲醛的刺激、致敏作用方面来进行。之所以不考虑甲醛的致突变作用,是因为此作用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很难对个体进行肿瘤的病因学分析。实际上,目前多数病人的心理负担大于生理损害。
为避免甲醛的危害,目前常用药物炭吸附法、通风法、植物驱除法和化学驱除法等驱除办法。
需要指出的是,居室中的甲醛大多来自黏合剂,其固化作用使甲醛的释放成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建议大家首选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药用炭吸附和植物的驱除作用有限,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化学驱除法的前提是了解其化学成分,以免“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四、防治甲醛具体方法有哪些
1)装修材料和家具“绿色环保”关:“绿色装饰材料”是指装饰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或释放量低于国家颁布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十项标准,凡用于室内的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含量低于国家标准的装饰材料一般可以称其为“绿色装饰材料”。 例如:人造板中有害物质“甲醛”规定指标是1.5mg/l,如果人造板中甲醛的指标含量低于国家标准指标,这种板材就可以称为“绿色人造板”。因此建议装修时选择材料和配置家具时,应选择具有绿色环保认证的产品。
2)室内环境检测关:房子装修结束之后,不要急着入住,应先找室内环境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听取专家的意见,选择合适的入住时间,当甲醛给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之后再补救就晚了。
3)室内污染治理关:当出现装修完检测不达标的情况,必须依靠专业人士、机构、环保单位进行治理后方能入住。常用方法有:使用除甲醛产品,如:活性碳、甲醛捕捉剂、光触媒等,或者通过绿色植物来净化空气,一些绿色植物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例如银包芋吊兰、芦荟、虎尾兰等植物可以吸收甲醛。有研究表明,在24小时照明的条件下,芦荟可以消灭1立方米空气中90%的甲醛。同时还要经常打开窗户通风,把室内的甲醛排放到室外,防止甲醛在室内积累达到危害身体健康的浓度。
4)出具检测报告关:建议有关环境检测部门应当加大检测仪器研发或引进当今世界最先进设备仪器力度,在专业人士、机构、环保单位对污染新居、场所等进行治理后为被治理对象出具检测报告,以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