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肌肉萎缩有传染性吗 为什么肌肉萎缩

2017-11-12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祝海云

一、肌肉萎缩是否会传染

  其实,肌肉萎缩不会传染,患者及与患者接触的人均不用担心。根据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发病变可将肌肉萎缩分为三类: 神经原性肌肉萎缩 、肌原性肌肉萎缩 、废用性肌肉萎缩。这是从病因上证明肌肉萎缩并不属于传染病。
  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主要指脊髓前角细胞及末梢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属于原发性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三者又彼此互相关连,而上运动神经元性病变虽也出现肌肉萎缩,有人将其列为继发性,晚期为废用性萎缩。肌原性肌肉萎缩是指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废用性肌肉萎缩尚可邮于全身消耗性疾病。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肌无力、肌肉萎缩等。
  肌肉萎缩不是传染性疾病,而是一种基因缺损的疾病。既然肌肉萎缩不会传染,患者应该放下心理负担,专心治疗,患者的亲属朋友也要给予他们必要的精神支持和必要的调护,帮助他们缓解病情,健康生活。肌肉萎缩的调护方法主要有是进行肢体活动功能训练。肢体活动功能训练可采用主动练功和被动练功两种,从内容上可有传统体育训练、生活作业训练等不同。若肢体瘦削枯萎,运动无力,不能步履,卧床阶段可采用卧位被动练功,随时变换姿势,防止“畸型”发生。
  继则采取主动练功训练,如坐位,立位和步行练功。根据病情,可选用相应的导引、按摩、气功以及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锻炼方法。生活作业方法为实用易学。若上肢活动障碍者,采用写字、投掷、接球、弹琴、编织、拨算盘等,若下肢活动受限者,采用踏三轮车、缝纫等作业训练方法。

二、常见的引起肌肉萎缩的原因

  肌肉萎缩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如果人们再不对注重引起肌肉萎缩的原因就只会让病情越来越严重,哪些是最为常见的引起肌肉萎缩的原因呢?下面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下肌肉萎缩的原因。
  1、肌肉萎缩症由于基因病变型态不同,发病年龄、肌肉受损部位、平均寿命等亦各有不同,但是大致上也是依照这样的病程进行,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因很多。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可由于肌纤维变细或消失,是许多神经肌肉疾病的重要症状和体征。因此,这是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因之一。
  2、从临床角度看,支配肌肉的神经,包括脑部的上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的病变、肌肉萎缩本身的疾病(遗传、损伤、炎症等)血液供应障碍和肌肉的活动减少均是可引起肌肉萎缩的原因。

三、怎样预防肌肉萎缩呢

  肌肉萎缩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外伤性肌肉萎缩是因严重的外伤如各种爆炸伤,车轧伤,打击伤,挫伤,冷冻伤,烧灼伤,化学药物刺激等造成神经完全断裂和破坏,神经运动终板退化,消失所致的肌肉萎缩。
  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最有效的肌肉萎缩的预防事项。可最大限度减轻肌肉的萎缩。一般情况下,骨折愈合后,随着全身情况的改善和积极的功能锻炼,萎缩的肌肉可恢复正常的形态和肌力。
  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啊肌肉萎缩的预防方法。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肉萎缩发展。
  中医学认为"医食同源"。食物也具有性味,部分食物同时也是药物,用之得当,可以防病治病。因此,肌肉萎缩的预防事项还包括饮食调养。肌萎缩饮食注意事项如下:肌病病人应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尽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饮食中的营养及能量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肌病病人不宜服用对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强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及阴虚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凡食疗物品一般不采取炸,烤,爆等烹调方法,以免其有效成份破坏,或使其性质发生改变而失去治疗作用,应采取蒸,煮,炖,煲汤等方法。

四、肌肉萎缩有些什么的危害

  肌肉萎缩的危害一:
  周围神经损伤,如脊神经的撕裂伤、挫伤,压迫臂丛的产伤,神经的缩窄性压迫神经电击伤,放射损伤及烧伤等。这是肌肉萎缩的危害之一。
  肌肉萎缩的危害二:
  周围神经的中毒性损害,包括饕物、有机物、无机物、细菌毒素等。
  肌肉萎缩的危害三:
  周围神经炎,包括感染性、感染后和变态反应性病变及胶元结缔组织病和洁节病性周围神经病等。
  肌肉萎缩的危害四:
  其他,代谢性疾病中的周围神经病,恶性疾病中的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肿瘤。
  原发性或遗传有关的周围神经疾病,如进行性腓肌萎缩症,遗传性肥大性间质性神经病,肌萎缩性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病,家族性遗传性腓肌萎缩型共济失调综合症,家族性复发性压迫性周围神经麻痹,家族性复发性周围神经病,遗传性间质性脊炎神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