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小儿发烧怎么办 治疗宝宝发烧的错误做法
2017-10-16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蒋觅风
一、如何正确处理宝宝夏天发烧的问题
儿童夏季发烧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会出现打喷嚏、怕冷、咳嗽、头痛等症状,如果热度不高,在39摄氏度以下,家里还可以对付。让孩子多睡觉,多喝水,吃点感冒药,休息几天就会好的,不必太紧张。孩子高烧在39摄氏度以上则应怀疑是儿童肺炎,剧烈的咳嗽、高烧持续不退,严重者还会出现抽风,应立即送医院求治。许多人以为肺炎是发烧“烧”出来的,这种看法不对,因果关系颠倒。最值得警惕的还有一种由细菌性痢疾引起的发烧,热度很高,一旦出现昏迷,则可能是菌毒血症的表现,应及时送院抢救,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对付儿童发烧,目前一般家庭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服用退烧药物,二是采取外部降温。其实,发烧是人体与病菌抗争的一种免疫反应,病菌在相对高温下容易被杀灭。许多人有“发热恐怖症”,对肌体有保护作用,但家长往往怕孩子烧出什么毛病来,不时地给孩子服退烧药,结果即使暂时降了下来,一会儿也会再度上升。正确的方法是应及时给孩子补充一定的营养和充足的水分。如果确实需要给孩子服用退烧药,也要按医生的处方严格执行。
二、治疗发烧的误区有什么
很多家长在小孩子出现疾病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的,因为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发烧是小孩子常出现的疾病,也是一个让很多家长容易进入误区的疾病。对于疾病的治疗,不能掉入误区里面,不然对治疗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误区一:发热即用抗生素。
许多家长一见孩子发烧,马上就使用抗生素,家长常认为发热即是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却不知许多发热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如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病毒引起,虽然后期可以合并细菌感染,但见发热即使用抗生素明显是一种错误的作法。
误区二:不愿接受血常规化验。
由于上述所讲的理由,病毒感染不必要常规使用抗生素,因此就诊时应该检查一下血常规,如果白细胞数不高,可暂时不用消炎药。现今许多家长不愿化验血常规,原因各异,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受疼,有的怕多花钱,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发热血象肯定升高。前两种姑且可算是理由,但后者却实属无知错误。因为没有血象的结果,许多医院的大夫经常是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同用。为了不让您的孩子饱受抗生素的副作用,也不让您多花冤枉钱,希望您作出明智的选择。
误区三:积极主动要求静脉输液。
临床上确实有许多发热疾病如肺炎、川崎病、传染性疾病等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可考虑静脉输液,但仍然有许多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轻度支气管炎、幼儿急疹等有其自然病程,即“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疾病痊愈需要过程,因此只要积极退热、避免发生惊厥、心肌炎等并发症,预后一般较好,过多的输液只会留给孩子更多的后遗症。如6个月至1岁左右发生的幼儿急疹,发热3~4天后,热退后全身出现皮疹而痊愈,在发热的3~4天的过多的过多用药既不能缩短病程,反而会延迟出疹,延长病程。
三、发烧的具体症状
我们似乎都清楚,发烧就是身体发热,体温升高。这没错,但只是我们平时的一个大概认识而已。就好像许多人判断是否发烧时,都是用手放于额头进行探温而已,这样不是不对,只是还不够谨慎而已。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发烧的一些具体症状,弥补我们对发烧的表现尚未完善的认识。
1.发烧即体温高于正常值
正常人体温在一个狭小范围内有所波动,如口温波动在36.0~37℃之间,以凌晨0~4时最低,下午5~7时最高,差异在正负1℃左右。口腔温度在37.3℃以上,直肠内温度在37.6℃以上,腋窝温度在37.2以上即称为发热。
2.发热程度分级:
(1)低热:37。5℃-38℃
(2)中等热:38。1℃-39℃
(3)高热:39。1℃-40℃
(4)超高热:40℃以上
由上述的关于发烧症状的描述看来,一些简单的事物并不像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而已。其中的内里乾坤还是要深入了解才能有所知道。就好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些现象,有时候会因为双眼的局限而使得我们把事情看得太过简单化了,也许更为内在的东西远比表面来得有意义得多。在此我们希望大家在了解疾病的同时,也能够懂得一些道理,增加自己对外界的认识。
四、10个事项是宝宝发烧时要注意的
1、 宜卧床休息,以减轻机体负担,发热的小儿应穿宽松衣裤,以利散热,衣服和被褥不要过多过厚,特别是婴幼儿不可裹得太紧,否则影响散热,使体温降不下来。
2、小儿的居室清洁、安静,保持空气新鲜,温度以 18一20°C为宜,相对湿度在50一60%为宜。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将患儿转移到其他房间),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患儿的休息。
3、高热可使消化功能减弱,致使患儿食欲不振,可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粥、麦片糊等。应多给患儿补充水分,以利体内毒素排泄,降低体温。
4、 高热达39°C以上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法,目的是通过皮肤蒸发水分来散热降温。物理降温是一种可反复使用、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可用于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的早期家庭护理,包括以下方式:
(1)头部冷敷或枕冰袋头部冷敷方法:将冷毛巾敷于头部,每3-5分钟更换;枕冰袋方法,将冰袋置于额头上或置于脑后,如没有冰袋可将冰放于热水袋或塑料袋中,情况紧急时也可用冰棍代替。注意:皮肤和冰袋之间要用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和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止心率减慢或腹泻。
(2)温水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风,室温在 24―26℃之间,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关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5―10分钟为宜,半小时后测体温。注意:水温不可过冷或过热,浴中需加水时应在远离患儿处搅动。病情重及精神、面色、呼吸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
(3)温水擦浴:用毛巾浸温水(水温34°C左右),先擦头颈部、四肢,后擦躯干、腋窝及腹股沟处。擦浴后半小时测量体温。擦浴时要注意保暖,如有寒颤或脉搏、呼吸的改变及神色异常,应立即停止。
温毛巾敷:30度左右温水沾湿大毛巾裹住患儿身体,只需露出面部及足底10分钟左右。注意事项同上。
5、药物降温:遵医嘱适当使用退热剂。
(1)口服退热剂,如托恩、泰诺林等;
(2)注射退热药物,如赖氨比林等。注意:所有退热药物必须遵医嘱执行,两次退热剂使用必须间隔4小时(有高热惊厥可按医嘱执行),用药后40分钟可测体温,检查用药效果。
6、服用退热剂后,在退热过程中患儿常会大汗淋漓,衣被被汗液湿透。出汗时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出汗较多者可用温毛巾擦拭皮肤,并涂以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果衣被被湿透,应及时调换,避免受凉,否则可导致并发肺炎。另外,还要给患儿勤洗手、洗脚,清洗外阴及肛门,以防止出现其它部位的感染。
7、注意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每日3-4次。婴幼儿可勤喂开水,既利于退热,又可清洁口腔。如有口唇干裂,可用甘油加等量水,轻轻涂抹。
8、按医嘱服药,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如有反复哭闹、烦躁不安、呕吐、拒食、精神萎靡不振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 院就医。
9、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温患儿每1―2小时测一次。用退热药后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10、患儿已有过高热惊厥史,那么以后再遇到发热时,家长一定要更加积极、及时地给予退烧,而且要在体温还不到38℃时就开始退烧。以免在等待药物起效的时间里温度升高再次惊厥。反复的惊厥会损伤宝宝的大脑细胞,所以要尽量避免。患儿家属应该注意一点:孩子在最初发热后的24小时内是最容易发生抽风症状的,24小时后,抽风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因此一定要在这24小时内提高警惕。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孩子一般在5岁以后就不会再出现高热惊厥的症状了,而且95%的高热惊厥患儿不会在以后出现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