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有哪些表现 为什么会得小儿川崎病
2017-10-0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齐尔珍
一、小儿川崎病有哪些症状
一般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热,呈弛张热或持续性发热,持续1~2周,多为7~10天,平均最高温度达39~39.9℃。数日后,躯干尤其会阴部出现多形性红色斑疹,亦可呈荨麻疹样皮疹,有瘙痒感,但无水疱或结痂。四肢远端变比较典型。在发病后第1周指甲或趾甲近端苍白(不完全性白甲病),手掌及足底出现红斑,手脚弥漫肿胀,皮肤常绷紧较硬,压之无凹陷。约于起病后10~15d,甲周、手掌及足底开始脱皮;有时表皮呈簇状脱落,下方露出新的正常皮肤。约2个月后指甲和趾甲常出现横沟。整个病程持续2~12周,并往往伴有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
比较严重的表现是约于发现第10日,当皮疹、发热和其他急性期症状开始消退时发生心脏炎。患者面色苍白、发绀、乏力、胸闷、心前区痛、心音低钝,心尖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奔马律或早搏。经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放射线检查约50%病例发现心脏损害,包括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采用无创伤性检查发现20%病人因冠状动脉炎而引致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在起病最初4周检出率最高,以后逐渐减少。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瘤约达60%。冠状动脉瘤直径小于8mm者可以退缩;大于8mm者不能退缩,容易发生冠状狭窄或闭塞,而引起心肌梗塞。必须指出,心脏炎与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相互无关。
二、小儿会得川崎病的原因有哪些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血管炎为中心的全身性脏器炎症,多发于4岁以下婴幼儿。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取代了风湿热,成为儿童期重要的获得性心脏病。年龄越小的孩子,患该病的几率越高。
川崎病的病情症状和其他疾病比较相像,所以容易被家长忽视。比如猩红热、全身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败血症等,其中的一些症状都和川崎病相似。
川崎病又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心脏和冠状动脉受累多发生在起病的1—6周,可伴有心脏炎、心律失常和冠状动脉炎等。川崎病并发心肌梗塞者约占1%—2%,多于病程一年内(尤其病程3—4周内)发生。临床可能出现烦躁,腹痛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因此,专家建议,对于小孩发烧,家长不可放松警惕,以为只是一般的感冒,自己随便给孩子吃些药就会好。
不过专家也表示,只要做到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长期随访,提高孩子自身的免疫能力,大部分川崎病患儿还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同时,应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在发病后3—5年内随访,病后1—2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年一次,户外剧烈活动应适当加以限制。
三、川崎病对儿童的危害有哪些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结综合征,好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因此,夏秋之交,家长应特别警惕婴幼儿发生川崎病。
患儿一般在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持续高热不退1-2周、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出血、口腔黏膜充血、舌头表面似杨梅状、全身出现形态多样化的皮疹、手足硬性水肿潮红以及颈淋巴结肿大。上述症状消退后,可在手指和脚趾末端沿指甲与皮肤交界出现特征性的膜样脱皮,也可见肛门周围处脱皮。
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并发心、脑、肝、肺、肾等多脏器损害,其中,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大多发生于发病后2-3周,可持续数月到数年。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的类型包括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等。动脉瘤可单发或多发,大多可于1-2年内消退,但局部管壁的纤维化可促使内膜增生,导致冠状动脉不能有效扩张,严重者可形成血栓、管腔狭窄闭塞乃至心肌梗死,还可导致严重的心脏缺血症状或发展成缺血性心脏病,是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川崎病的危害如此之大,因此当孩子出现发热伴皮疹、黏膜损害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四、小儿川崎病有哪些注意事项
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但15~30%的川崎病患者可发生冠状动脉瘤。但如果在10日以内能治好的话,95%可不引起动脉瘤。如果冠状动脉不发生什么变化,3个月后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即使有动脉瘤,3个月以内治好的,也可以进行普通生活,但慎重起见,要定期做超声波检查。
专家强调,孩子虽然发热,却还很有精神。虽说食欲稍有下降,也什么都吃。高热时要注意补给充足的水分。患儿营养不足与机体代谢和消耗增多有密切关。
要加强消化道管理,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主张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鸡蛋糕、果汁饮料、豆浆等。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如脂肪乳、氨基酸,保证有足够营养进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