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干扰素治疗效果怎么样_干扰素治疗丙肝的原理是什么呢
2017-09-25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齐尔珍
一、干扰素的药理作用具体有哪些
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
二、干扰素治疗丙肝的原理是什么呢
干扰素是一种免疫促进剂,α、β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的作用,能抑制病毒的复制,阻断肝炎病毒的扩散。应用α、β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可激发体内的自身干扰素系统抗病毒的作用,也可提高机体自然的抗病毒能力,改变机体对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性,减轻或阻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损伤过程。
临床常用的是α干扰素,应用α干扰素可使丙型肝炎得到控制。一般用法是每次肌肉注射。干扰素300方单位,隔日1次,连续应用6个月,可使50%左右患者转氨酶恢复正常,有许多人停药后复发,再次应用干扰素仍然有效。应用干扰素可出现一定的副作用,主要为感冒样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在注射后4-8小时出现,持续数小时,肌注几次后上述症状可减轻消失。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副作用时应减少干扰素用量或停药。但大多数病人能够耐受。
三、干扰素治疗丙肝主要会引起哪些副作用
1、 发热:治疗第一针常出现高热现象。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2、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有发热、寒战、乏力、肝区痛、背痛和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及呕吐。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
3、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注意出血倾向。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
4、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病症状应停药。
5、干扰素少见的副反应有: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时,应停药观察。
6、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药可减轻。
7、引发冠心病:加重心肌缺血或诱发心绞痛。
8、脱发:发生率亦较高,几乎80%以上的病人在长期用药超过三个月时有不同程度的脱发。
四、干扰素治疗丙肝效果怎么样
毫无疑问,丙肝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其慢性化的概率非常高,而慢性化后肝硬化和肝癌的几率也很大。因此丙肝患者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而注射干扰素是治疗丙肝的一种选择。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能诱导细胞对病毒感染产生抗性,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干扰素和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不会直接杀死病毒,而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但是因为干扰素不能进入到肝细胞内部杀灭丙肝病毒,对于治疗丙肝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且患者注射干扰素后会出现很多副作用,常见的有流感样症状、低热发烧、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等现象,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出现精神抑郁、诱发心肌梗塞等。
采用干扰素治疗丙肝确实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使用干扰素给身体带来的伤害也是不小的,因此,使用时要权衡利弊,一旦出现副作用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看看是否需要暂缓治疗进程,另外,选用干扰素来治疗丙肝,需要花费一大笔金额,毕竟,干扰素的价格还是比较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