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得细菌性脑膜炎怎么治疗
2018-10-09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杨之桃
一、新生儿得细菌性脑膜炎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新生儿脑膜炎有很多原因,经过了解与资料整理,接下来主要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的、很可能会发生的一些诱因。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发生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尤其是早产儿,过早娩出未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免疫球蛋白,导致出生后极易发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引起严重感染出现脑膜炎病症。
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血液循环相对旺盛,病原菌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形成化脑(即新生儿脑膜炎)。
如果新生儿身上有小脓点,皮肤有破溃史,又或是口腔黏膜受到大人的人为擦伤,亦或是大人用口嚼食物喂无母乳的婴儿,引起腹泻并且久治不愈,这会导致失衡的肠道菌群进入血液到达脑膜也会引起脑膜炎。
新生儿头皮有血肿,用针刺破抽放血液而感染成脑膜炎也是有可能的。以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多见,其他也有由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引起的脑膜炎,至于脑膜炎双球菌、流感杆菌、李斯特菌则很少见。欧美国家则以GBSⅢ型和大肠埃希杆菌为最多见。
二、新生儿得细菌性脑膜炎有哪些症状
一般症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一般表现包括面色苍白、反应欠佳、少哭、少动、拒乳或吮乳减少、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黄疸、肝大、腹胀、休克等。以发热、头痛、呕吐、烦躁等症状为主要症状。起病急的患者,高热可达39℃以上,有剧烈头痛、精神差、乏力、食欲减退、呕吐频繁情况。发病时儿童一般是神志清醒,病情进展后可发生嗜睡、神志模糊、言语杂乱、不能正确辨别方向等情况。病情严重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就出现抽风及昏迷。如果不能及时治疗,还会出现颈部僵硬、头向后仰、背部僵硬、整个身体向背后弯曲似“弓”样等症状。
特殊症状:其一,神经系统症状:烦躁易激惹、惊跳、突然尖叫和嗜睡、神萎等。可见双眼凝视、斜视、眼球上翻、眼睑抽动,面肌小抽如吸吮状,也可阵发性青紫、呼吸暂停,一侧或局部肢体抽动。其二,颅内压增高:前囟紧张、饱满或隆起、骨缝分离,由于新生儿颈肌发育很差,颈项强直较少见。
三、新生儿得细菌性脑膜炎会有哪些后遗症
脑积水。患脑膜炎时,脓性渗出物易堵塞狭小孔道或发生粘连而引起脑脊髓循环障碍,产生脑积水。常见于治疗不当或治疗过晚的病人,尤其多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
除因呕吐、不时进等原因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外,还可见脑性低钠血症。出现错睡、惊厥、昏迷、浮肿、全身软弱无力、四肢肌张力低下、尿少等症状。
由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部分新生儿可出现智力减退,另一部分小儿可出现失明,听力减退,可以间接地影响小儿智力发育,
由于脑实质损害及粘连可使颅神经受累,所以脑膜炎患者伤后会引发癫痫(羊角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植物神经、精神等不同障碍,临床上以突然意识丧失,突然跌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口中怪叫,醒后如常人。
总结而言,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则,可出现脑积水、脑出血、肢体瘫痪、癫痫、失明、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
四、新生儿得细菌性脑膜炎如何治疗
病原菌尚未明确的脑膜炎:可以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加氨基糖苷类进行治疗;也可以采用氨苄西林加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或头孢曲松等进行治疗。后者具有广谱、高效、半衰期长、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效果好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用药物,但它可以和胆红素竞争白蛋白,有增加核黄疸的危险,所以在新生儿黄疸时要少用。
病原菌明确的脑膜炎:可参照药敏试验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首选氨苄西林或青霉素;葡萄球菌可选苯唑西林或万古霉素;耐氨苄西林的革兰阴性杆菌可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铜绿假单胞菌首选头孢他啶,次选头孢哌酮(先锋必);厌氧菌可选甲硝唑和青霉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研究表明,当应用抗生素治疗新生儿脑膜炎时,细菌大量溶解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炎性介质,而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可抑制上述炎性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减少细菌性脑膜炎的后遗症和病死率。
输入血丙种球蛋白:有资料表明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