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表现

2018-07-1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于凌萱

一、预防手足口病的常见方法有哪些呢

  1、阻断传染源

  手足口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

  儿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会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也可造成感染。此外,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会发生感染。

  预防需尽量阻断上述传播方式。首先,对于接触传播,需加强物品消毒。用酸和酒精的消毒效果不好,而用碘酒或者氧化剂都可以杀掉病毒,比如84消毒液;另外还可通过紫外线照射、高温晒蒸煮来杀掉病毒。

  其次,对付呼吸道传染,可以采取多通风的方式,这样即使有病毒扩散,因空气中的病毒量降低,就可以不致病。比如在开放的环境里,即使接触距离近一些也可能问题不大。相反,在密闭的环境里面哪怕一两米的距离,传播危险也会大大增加。

  最后,需要加强饮水和食物的消毒。EV71和其他一些肠道病毒不怕酸,胃酸无法杀掉它们,所以当水源被污染后就比较容易出现大的肠道传染病流行。

  2、妈妈需注意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宝宝勤洗手能提防“手足口病”。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二、手足口病的表现有哪些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并发心肌炎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三、手足口病是如何引发的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容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数不会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

  手足口病发病原因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它灭活,但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以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以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以存活1年,在-20℃可以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以长期存活。

四、手足口病是靠什么进行传播的

  1、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2、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3、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没有严格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容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