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消化道出血症状是什么 小孩消化道出血有哪些饮食保健
2018-07-0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卞友儿
一、小孩消化道出血症状有哪些
消化道出血当中上消化道出血是最为常见的。消化道内镜检查是消化道出血病人可以做的。消化道出血有可能被误诊为鼻腔或者口腔出血,要注意。反流性食管炎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尿毒症或者是血友病都有可能诱发消化道出血。溃疡性消化道出血可以通过胃内镜检查诊断。止血剂口服可以用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消化道出血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出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可以导致甲床苍白。
步骤/方法:
1 如果是上消化道出血,则发病过后病人往往呕血,大便呈现出黑色。一般来说上消化道出血的时候出血量在50到70毫升之间的时候大便就可呈现出黑色。如果出血的量小于400ml,则往往症状轻微。
2 消化道出血量小于400ml的时候病人可感觉头晕身体无力,可诱发心动过速现象,如果出血得不到控制可引发出血性休克。另外,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导致了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过后病人身体会发冷,还会脸色苍白。
3 烦躁不安以及精神萎靡是消化道出血能导致的另一个表现,这样的人往往反映能力变得迟钝,甚至意识都模糊不清,患者的静脉瘪陷。如果是老年人,则有可能同时伴随器官衰竭,还可导致死亡。
注意事项:
在消化道大出血发生过后病人身体可有一段时间的低热,往往发生在出血二十四小时之内。在出血发生后不久常常伴随严重贫血一同发生。
二、小孩消化道出血饮食保健是什么
一、适宜食物
出血停止24h,无恶心呕吐、临床表现血压稳定、心率平稳,血常规示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者,可给予流质温凉流食,以米汤为主,亦可进食适量牛奶,牛奶能中和胃酸,利于止血,但因牛奶易产气,宜少量多餐,每餐少于100mL,且肝硬化并发出血者不宜进食牛奶,以防肝昏迷的发生及腹胀加重。其他还可给予藕粉等。此期每日5~6餐,约2~3d,仍需经静脉补液及电解质,贫血严重者给予输新鲜浓缩红细胞和血浆。对于出血停止后4~6 d的病人,除给予病人补充足够的液体及电解质,饮食仍以米汤为主的流食,也可给予肉汤等,要少量多餐,每餐100~150mL,每日5~6餐,此期约为5~7d。
半流质饮食。出血停止病情稳定的患者可给予无刺激少渣半流饮食。此期可给予稀米粥、细面条汤、蒸鸡蛋、芝麻糊等,每次约150~200 g,饮食不宜过甜,此期约为7~10 d。此期可每日4~5餐。无不适应后可适当增加饮食量,每次少于250g。
二、不适宜食物
大量出血、休克状态、恶心呕吐情况下应禁食,特别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如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严重的溃疡伴有血管残端出血并伴有呕血、便血的患者应禁饮食,由外周静脉营养补液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予输新鲜浓缩红细胞和血浆1.禁饮食
大量出血、休克状态、恶心呕吐情况下应禁食,特别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如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严重的溃疡伴有血管残端出血并伴有呕血、便血的患者应禁饮食,由外周静脉营养补液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予输新鲜浓缩红细胞和
三、小孩消化道出血病因是什么
一、病因
1、胃肠管道局部病变 不同年龄组常见的出血原因有所不同:
(1)新生儿:
①上消化道:吞入母血、应激性溃疡、新生儿自然出血病、牛奶不耐受症等。
②下消化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重复畸形、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
(2)婴儿:
①上消化道:吞入母血、反流性食管炎、应激性溃疡、胃炎、出血性疾病、Mallory-Weiss综合征。
②下消化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细菌性肠炎,影响血运的肠梗阻如肠套叠、肠重复畸形。
(3)儿童:
①上消化道:细菌性胃肠炎、溃疡病/胃炎、反流性食管炎、Mallory-Weiss综合征。
②下消化道:肛裂最常见;肠套叠,炎症性肠病、血管畸形、肠血管功能不全、过敏性紫癜、息肉、寄生虫病也不少见。
(4)青少年:
①上消化道:溃疡病、炎症、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反流性食管炎、Mallory-Weiss综合征、胆道出血、胰腺炎。
②下消化道:细菌性肠炎、炎症性肠道疾病、息肉、痔。
2、全身性疾患
消化道出血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血液系统疾患如白血病、血友病、恶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除有全身皮肤、皮下组织、关节、黏膜出血外,可伴有胃肠道及泌尿系出血。查骨髓、血小板计数、末梢血及出血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等即可
四、小孩消化道出血怎样治疗
一、治疗
消化道出血治疗原则是:迅速稳定患儿生命体征;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确定出血病灶;明确出血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制定特殊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
1、迅速稳定患儿生命体征
(1)一般急救措施:
①绝对卧床休息:去枕侧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将血液呛入气管引起窒息,并保持安静。
②禁食:禁食时间应到出血停止后24h。
③吸氧:大量出血后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数量减少,其带氧功能下降,给予吸氧以确保贫血情况下机体重要器官的供氧。
④严密观察病情:观察病人脉搏、血压、呼吸、体温、尿量、神态变化、肢体温度、皮肤与甲床色泽、周围静脉充盈情况;呕血及黑粪的量、色泽;必要时中心静脉压测定:正常值为0.59~1.18kPa(6~12cmH2O),低于正常考虑血容量不足,高于正常则考虑液量过多、心力衰竭;测定血常规、红细胞比容、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及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测定。
(2)积极补充血容量:活动性大出血时,应迅速输血或静脉补液,维持血容量。一般根据估计出血量,首先于半小时内输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20ml/kg。单纯晶体液,很快转移到血管外,宜适量用胶体液。如全血、血浆或右旋糖酐,常用中分子右旋糖酐,可提高渗透压,扩充血容量,作用较持久,每次15~20ml/kg。
输血指征:
①心率>110/min;
②红细胞<3?1012/L;
③血红蛋白<70g/L;
④收缩压<12kPa(90mmHg)。肝硬化患者应输入新鲜血,库血含氮量较多,可诱发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的患者,防止输血过急过多,增加门静脉压力,激发再出血。输血、输液量不宜过多,最好根据中心静脉压(CVP)调整输液速度和量。CVP能反映血容量和右心功能,CVP<0.49kPa(<5cmH2O),可加速补液,CVP超过0.98kPa(10cmH2O),提示输液量过多,可引起急性肺水肿。另外,排尿量可反映心排出量和组织灌注情况,成人尿量>30ml/h,说明液体入量已基本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