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少儿预防接种表是怎么安排的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什么

2018-06-2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齐夜山

一、少儿预防接种表的安排是什么样子

  出生24小时内:乙肝疫苗—第一针;卡介苗—初种;

  1月龄:乙肝疫苗—第二针;

  2月龄:脊髓灰质炎糖丸—第一针;

  3月龄:脊髓灰质炎糖丸—第二针;百白破疫苗—第一针;

  4月龄:脊髓灰质炎糖丸—第三针;百白破疫苗—第二针;

  6月龄:百白破疫苗—第三针;乙肝疫苗—第三针;A群流脑疫苗第一针;

  8月龄:麻疹疫苗—第一针;

  9月龄:A群流脑疫苗—第二针;

  1岁:乙脑疫苗—初种;

  1.5至2岁:百白破疫苗—加强;脊髓灰质炎糖丸—部分加强;乙脑疫苗—加强;甲肝疫苗;

  3岁:A群流脑疫苗—第三针(也可用A+C群流脑疫苗)

  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加强针;

  6岁:麻疹疫苗—加强针;白破二联疫苗—加强针;乙脑疫苗—第三针;A群流脑疫苗—第四针;

  12岁:卡介苗—加强针。

  新生儿从出生到18个月龄之内,是接种疫苗的“密集期”,在这期间,家长平均每隔一个月就要带自己的孩子去相关单位接种一次疫苗。6周岁之前,儿童需要注射的计划免疫疫苗有24次之多。

二、预防接种有什么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按照国家和省级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季节性

  有些疫苗的接种时间与当地发病季节有关,比如流脑、乙脑、流感在南方和北方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的差异。根据疫苗接种后一般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有足够的抗体产生,所以接种时间往往定在可能流行的前 1 ~ 2 个月。

  计划内疫苗

  计划内疫苗(一类疫苗)是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属于免费疫苗,是从宝宝出生后必须进行接种的。

  计划免疫包括两个程序:一个是全程足量的基础免疫,即在1周岁内完成的初次接种;二是以后的加强免疫,即根据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人群的免疫水平和疾病流行情况适时地进行复种。这样才能巩固免疫效果,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7种计划内疫苗(一类疫苗):即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知道吗?这7种疫苗可分别预防9种疾病(包括结核病、乙型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三、哪些因素会影响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通过接种自动或被动免疫制剂使个体和群体产生自动或被动免疫力,保护个体和人群不受病原因子的感染和发病。预防接种的目的是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最终消除或消灭所针对的传染病。

  但要达到上述目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包括:

  1、要有优质高效的疫苗,这是预防接种工作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

  2、科学正确地使用疫苗,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掌握传染病流行规律及进行疫情和免疫监测,把握疫苗正确使用的时机、对象和地域范围;熟悉疫苗的性能和贮运条件及使用方法,使疫苗成功地接种到人体,保持人群髙接种率和髙免疫成功率。

  3、严格的科学规划,精心实施,科学管理,使绝大多数地区在群体中持续保持高接种率。对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除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外,也起到了切断传播途径和减少传染源的作用,从而达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直至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四、预防接种后有什么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一、异常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

  2、受种者机体发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

  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二、不属于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