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川崎病现在eb病毒感染有关吗 川崎病怎么治疗
2018-10-02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吴以菱
一、以前川崎病现在eb病毒感染有关吗
川崎病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推测与感染有关。曾报道过川崎病可能与病毒感染。目前川崎病的可能病原有尘螨、链球菌、丙酸杆菌、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干酪乳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副流感病毒、EB病毒、麻疹病毒、逆转录病毒等,也有研究认为环境污染、汞中毒及化学药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因素。
而在以上多种微生物病原体中,川崎病与EB病毒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比如川崎病与EB病毒感染的相似性1:1,病原学分布的相似 由于川崎病绝大多数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每3~6年有群体暴发,并在不同的气候带中呈广泛的地理分布,提示川崎病可能是由一种广泛传播的常见的病原体所引起。
此外,川崎病很少见于新生儿及大于5岁的儿童,提示婴儿可能受来自母亲的抗体保护。本病首次感染后复发率低,为2%~4%,提示机体可能产生保护性抗体。而成人罕见发病,提示已接受过该病原体的隐性感染,产生免疫力。
综上所述,川崎病与病毒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与EB病毒的关系最为亲近,甚至川崎病很可能是由EB病毒的关系导致的。
宝宝川崎病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川崎病的婴儿及儿童均可病,但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婴儿。男孩较多,男:女为1.3~1.5∶1。无明显季节性,或谓夏季较多。川崎病与典型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区别之点如下:①后者的血管炎显示明显的类纤维样坏死,而MCLS则少见这种坏死性变化或仅有轻微变化;②典型的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难得涉及肺动脉。
二、川崎病怎么治疗
川崎病急性期治疗选择丙种球蛋白。近年研究已证实早期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必须强调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用法为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2~4小时输入,连续4天;同时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连续4天,以后闰至5mg/kg·d,顿服。
川崎病与幼年类风湿病不同之处为:①发热期较短,皮疹较短暂;②手足硬肿,显示常跖潮红;③类风湿因子阴性。与渗出性多形红斑不同之点为:①眼、唇、无脓性分泌物及假膜形成;②皮疹不包括水疱和结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之处为:①皮疹在面部不显著;②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一般升高;③抗核抗体阴性。④好发年龄是婴幼儿及男孩多见。
川崎病最好能在病程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每周检查1次,是监测冠状动脉瘤的最可靠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在出现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可高达50~70/mm3。有些病例可见血清胆红素或谷丙转氨稍高。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均为阴性结果。
三、川崎病如何诊断
持续高烧(39-40°C)超过五天,这是诊断川崎病的必要条件。急性期在手脚末梢出现红肿,第二到第四周时可能在手脚掌或指尖及肛门周围产生脱皮现象。多形性红斑,全身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斑疹。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甚至流血。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超过1。5公分。根据1993年美国心脏学会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以上(二)-(六)要件中至少要符合四项,加上持续高烧五天以上,并且能排除其它可以造成类似症状的疾病,才能正确诊断为川崎病。其它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病童注射卡介苗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甚至结痂的情况;血液检查出现贫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增多现象,发炎系数(ESR、CRP)升高,无菌性脓尿等。这些表现将增加川崎病的可能性。
发热数日后掌跖面红肿且痛,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态无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痒,无疱疹或结痂。发热数日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重,仅少数并发化脓性结膜炎,用裂隙灯可能查到前虹膜睫状体炎。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但无溃疡。此外,部分病例早期有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非化脓性,数日后消退,有时肿胀波及颌下,甚至有误诊为腮腺炎,淋巴结肿仅限于颈部前三角,不痛,波及其他部位很少。病程第二周部分患儿手、足部脱皮,为从甲床移行处开始,部分可先表现为肛周脱屑。
四、川崎病会有哪些并发症
心脏血管系统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发病1至3周时(平均约10天) 15-20%的川崎病患者则可能产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超过50%会在1~2年内消失,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猝死率约占所有病患的2 %)。心肌梗塞常发生在发病6~8周内。日后也可能因冠状动脉扩张痊愈后,疤痕组织造成冠状动脉狭窄或钙化引起心肌缺氧。发病两星期内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有文献报告甚至症状可持续达4个月之久。
胆囊水肿可能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出现,通常不需特别的治疗。
肠道假性阻塞。
无菌性脑膜炎。
肝功能系数上升、黄疸、腹泻、血清白蛋白降低等。除了心脏血管系统以外,其它器官组织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应该会逐渐消失。
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发生率在台湾约为五岁以下儿童人口的万分之一,男孩得到的机率约为女孩的1。5倍。川崎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于1967年首先发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法了解其病因,可能和感染或免疫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