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宝宝尿液氨水味刺鼻是正常的吗 宝宝尿骚味重原因

2018-08-17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秦冰彤

一、宝宝尿液常见的味道有哪些

  1、发霉似得味道:患苯酮尿症的宝宝,其尿液的味道有霉味,或老鼠臭味。

  2、像枫糖浆的味道:患枫糖尿症的宝宝,其氨基酸代谢异常,在汗和尿液中都带有枫糖浆的味道。宝宝发病后一个星期,会引起吸奶困难、呼吸困难、痉挛、手脚僵硬等常见症状,然后在几个月之内因病情恶化而死亡。

  3、脚臭味的尿液:同种吉草酸血症、也是一种氨基酸代谢异常的疾病,患病宝宝排出的尿液带有脚臭味。患这种病的宝宝出生不久,就呕吐数次,昏睡不醒,且易被误认为幽门狭窄症。

  4、鱼腥味的尿:患高甲硫氨酸血症的宝宝的尿液,带有雨腥臭味,这是严重的先天性氨基酸代谢异常,患病宝宝在出生后两星期后,便有吸奶困难、肚子胀大、情绪欠佳、背部向后弯曲等症状,宝宝一个月大时发病,约一周岁前死亡

  5、像芹菜味的尿:宝宝患甲硫氨酸呼吸不全症时,尿液有烧焦的砂糖味。这类患病宝宝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吸奶情况就不好,尿布有芹菜味,还有手脚肌肉无力、痉挛、精神状况发育迟缓、呼吸次数多等复杂症状,且一再腹泻,头发变白、这也是先天性的氨基酸代谢异常。对于宝宝私处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宝妈们一定要注意了,不要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 就给宝宝带来一些难以挽回的结果,这样的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二、宝宝尿骚味重原因是这些

  1、上火

  上火是很直接的原因,宝宝上火,会引起宝宝小便时,尿味重,所以妈妈应该给宝宝多补充水分,以及补充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等。

  2、尿道是否感染

  宝宝尿味重可能是因为宝宝经常尿尿,妈妈不注意宝宝私处清洁所引起,当宝宝出现尿痛,尿频,尿急等情况时,一定要带宝宝进行就医检查

  3、宝宝尿液正常的气味

  正常来说,小便应该是近似氨气的味道,有点像消毒液的气味,而且这味道往往不会立刻显现,要放一段时间,人才会有所察觉的。

  一般尿臊臭的人就是心火旺。尿如果是烂苹果味可能是糖尿病,有氨味可能是慢性膀胱炎,蒜臭味可能是有机磷中毒,此外食蒜,葱,韭菜或应用某些药物如二硫丙醇,艾类等尿也成特殊气味 身体已有太多酸毒,人体通过尿来排除,而一切饮料皆是酸毒,故而身体直接排除,以利于人体的健康.不吃以下食物:油榨,腌制,可乐,汉堡,牛奶,糖,坚果,豆类,荤菜,喝水日3升(这个很重要).多吃青菜.可吃米饭,粗粮,自会很快好转。

三、宝宝尿液异味大的解决措施

  1、如果是大宝宝,白天尽量不用尿不湿,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教会孩子蹲着排便,小便后要用纸巾擦干尿液。

  2、勤给宝宝喝水,宝宝喝水少,尿液就会黄,尿骚味会更大。妈妈就要让宝宝多喝水,当宝宝不缺水,尿液和大便都不会呈现上火的状态,那么味道就自然减轻了。

  3、适当清洗屁股,有些爱干净的宝妈就受不了这些味道,一天会给宝宝洗很多遍屁屁。其实一天洗两次左右就可以了,女宝宝的阴道内分泌物能帮助保护宝宝阴部,还有自净的能力,洗得太勤反而不好。

  4、裤子要以纯棉、舒适、宽松为主,尽量少穿紧身裤,不穿开裆裤。

  5、如发现宝宝外阴有骚痒、红肿等现象,要带宝宝看医生。

  对于女宝宝的护理,宝妈是怎样做的?

  童姐:我家宝宝一岁半,每天就早上洗一遍,下午准备睡觉洗一遍,晚上睡觉再一遍,大便的话就要马上洗,每天屁股都很干爽没味道。

  猫猫:我女儿一岁后,白天基本不用尿不湿,给她把尿,晚上睡觉的时候用。睡觉前、早上、大便后都会用清水洗一遍,平时小便都会用纸巾擦干尿液。给宝宝勤喂点水,屁股是用来拉屎的不是拉香水的,有点儿味道很正常。

四、宝宝私密处如何清洁

  宝宝私处的清洁是很重要的,保持宝宝私处的清洁,要掌握尿布的清洁以及怎么清洁私处这两个要点:

  1、尿布(无论是纸尿裤还是棉布尿片)最少3小时就更换一次。尽量不要给孩子穿开裆裤,尤其是让孩子穿着开裆裤坐在地板上,这样很容易让地面上的细菌或病毒污染了宝宝的小屁屁。

  2、私处清洁方法很重要

  女宝宝私处清洁:给女孩儿清洗阴部的时候,一定用清水,用脱脂棉、棉签或柔软纱布浸透水给宝宝擦拭,从中间向两边清洗小阴唇部分(也就是小便的部位),再从前往后清洗阴部及肛门,一定要将肛门清洗干净,便便中的细菌最容易在褶皱部分积存。

  男宝宝私处清洁:对宝宝小鸡鸡的日常清洁,建议家长一至两天要给宝宝清洗一次。清洗时不要用肥皂等,直接用温开水或清水即可,不要只洗表面,最好把包皮拨开用卫生棉签轻轻擦拭, 需要注意的是,男宝宝翻开包皮时动作要轻,切不可用力,周岁以内女婴不必每次都要拨开阴唇清洗,清洗干净外部就可以,否则如果引起撕裂流血,不但达不到清洁效果,反而更易引起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