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黄疸的治疗方法 隔着玻璃晒太阳去黄疸有用吗
2018-09-10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余宛白
一、造成黄疸的病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2.肝细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
这是由于肝脏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或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很少,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3.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这时病人转氨酶多会升高。
4.肝内型胆汁郁积性黄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时因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
5.大胆管的梗阻引起的黄疸
肝内、肝外肝胆管、总肝管、胆总管及乏特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郁积,则阻塞或郁积的上方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不断扩张,最终必然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毛细胆管发生破裂,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发生黄疸。
二、新生儿发生黄疸是怎么回事
大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黄疸,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及新生儿肝脏代谢胆红素能力低下引起的,这是正常发育过程的的现象,常不需要特殊处理,早开奶,促进排便对促进胆红素代谢有好处。但有些严重的黄疸可以引起胆红素脑病,从而带来神经系统及视听损害,也有些黄疸可能提示肝胆系统疾病,因此正确认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非常重要,以便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严重后遗症的发生。
大体上生理性黄疸足月儿于生后2-3天出现,第4-6天达高峰,10-14天消退,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12.9mg/dl,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病理性黄疸常常有以下特点:
①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
②程度重,足月儿大于12.9mg/dl;③进展快;④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
三、有关黄疸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出现黄疸时,应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区别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另外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自身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尿隐血、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血清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
(2)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见于各类肝内、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与总比值大于55%者。除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外,还需进一步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总胆固醇、脂蛋白-X等。
(3)肝细胞损伤混合性黄疸
见于各类肝病,表现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为35%~55%,检查肝功能可获得异常结果。
四、患黄疸的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应明确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除病因。
2.药物治疗
(1)酶诱导剂:*,副作用有嗜睡及吮奶缓慢。
(2)糖皮质激素:可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但应根据引起黄疸病因慎重使用。
3.光疗
凡各种原因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升高均可进行光疗,一般血清总胆红素达205.2~256.5μmol/L(12~15mg/dl)以上时使用。若已确诊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症时,一旦出现黄疸即可使用光疗。使用光疗的副作用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血小板减少、青铜症等,停光疗后可自行恢复。
4.换血疗法
5.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可以采用隔着玻璃晒太阳方法。但是若孩子有发热、咳嗽、腹泻等感染症状需要就诊,排除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黄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一般2周消褪,早产儿3-4周消褪,不褪应该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