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多少度正常 发烧的治疗方法
2018-09-04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郝寒香
一、发烧了要怎么样治疗呢
1.病因处理
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解决发热的根本办法。例如:感染性发热,根据感染源不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脱水的患者积极进行补液;发生药物反应时立即停用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2.降温处理
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除非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强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热药等药物,但一定要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而对于高热患者必须进行降温处理。
(1)物理降温①使用冰袋,将冰袋置于头部、腋窝及腹股沟部,冰袋要用干毛巾包裹后使用。②酒精擦浴,用35%~50%乙醇溶液擦浴,患者取仰卧位,从颈部向下沿臂外侧直至手背,再换一小毛巾,从腋下沿臂内侧直至手心,用同样方法擦拭对侧;然后,从腹股沟部经腿擦拭至足部。再让患者取侧卧位,从后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擦拭整个背部。需要注意的是,擦拭的同时,需给患者以轻柔的按摩,当擦至大血管附近(如腋下、肘部、腹股沟区、窝等部位)时,应稍做停留,以提高疗效。擦拭过程中,如有寒战、面色苍白或脉搏、呼吸不正常,应立即停止操作。
(2)药物降温高热患者可以使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0.3~0.6g,口服,必要时每4小时1次;安痛定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2ml,肌肉注射;还可选用安乃近滴鼻液滴鼻;高热不退的,还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
3.休息
患者需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二、引发发烧的病因有哪些呢
发烧,也称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当口腔温度高于37.5 ℃,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即为发烧。发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但有时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的,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入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1.感染性疾病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
2.非感染性疾病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
(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危象。严重失水或出血、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心力衰竭、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等。
三、常见的发热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规则热
指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可见于多种肺部疾病,心胸膜炎。
2.广义不明原因发热
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3.癌性发热
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
4.寇热(Qfever)
由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burnetii)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柯克斯体病。牛、羊、狗、马、骡和猪等家畜为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疼痛,但无皮疹,有时伴间质性肺炎,少数患者出现慢性肝炎或致命性的心内膜炎。
5.感染性发热
各种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6.中枢性发热
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持续性弛张热可见于恶性肉芽肿。
四、宝宝发烧多少度正常呢
正常体温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体温过低
一般来说,体温低于36度视为体温过低。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并且皮下脂肪较薄容易散热,因此很容易出现体温过低现象。体温过低的幼儿一般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往往哭声低微,不肯吃奶,皮肤冰凉,血糖含量过低,皮下脂肪往往出现肿块等。体温过低的幼儿如得不到及时的料理会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差,严重时甚至会威胁生命安全。所以,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宝宝体温过低,一定要采取措施来提高体温或寻求医生的帮助。一般来说,提高体温有两种方法,我们应该结合起来使用。
1、注意保暖:室温不应该低于20度,一定要给宝宝穿厚暖的衣服,应有棉斗笠,最好再在棉斗笠外放置一个或数个热水袋进行保暖.在给宝宝换衣服时更要特别注意。
2、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补充葡萄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增强宝宝的抗寒能力,有利于体温的回升。
如果上述方法不能奏效,宝宝的体温还是过低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查明体温过低的原因,并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发烧疑问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体温超过37℃,也会以为孩子发低烧,于是带孩子到医院,要求医生给孩子做检查,但结果却一切正常。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孩子的体温易于波动。感染、环境以及运动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使孩子的体温发生变化。孩子体温的升高不一定就是异常,也就是说,体温的升高不一定就是发热。若有短暂的体温波动,但全身状况良好,又没有其他异常表现,家长就不应认为孩子在发烧。这位咨询的母亲就是把孩子在哭闹、吃奶后正常的体温升高误认为发烧了。
其实,就像我们大人在运动后体温会有所升高一样,小儿哭闹、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动后,体温也会升高。一般情况下,体温不会升得太高,多为37.5℃~38.0℃之间。体温升高是由于哭闹、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动导致肌肉产生了更多的热量。这些原因导致的体温升高,在运动结束后会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说,不能只根据体温作为确定异常的指标。遇到这些情况时,家长可继续观察孩子体温的变化,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细心的妈妈有时用手触摸孩子,觉得孩子身体挺烫的。如果孩子吃奶后或哭闹后体温稍高,这种情况可以在孩子安静时或睡眠后再测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