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乙类传染病有几种,艾滋病

2016-06-1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吴含玉

一、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1.病因

  (1)排出病毒。少数患者有腹泻,排泄物含有病毒。部分重症患者因为频繁咳嗽或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呼吸道分泌物多,传染性强。个别患者可造成数十甚至成百人感染,称职为“超级传播者”。 潜伏期患者传染性低或无传染性,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康复患者无传染性;隐性感染者是否存在及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迄今尚无足够的资料佐证。本病未发现慢性患者。 有研究表明从果子狸、貉等野生动物体内可分理处与人SARS病毒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提示这些动物油可能是SARS比度的寄生宿主和本病的传染源,但有待证实。

  (2)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短距离的飞沫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SARS病毒存在于呼吸道粘液或纤毛上皮脱离细胞里,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讲话时,形成气溶胶颗粒,喷出后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飞沫在空气追停留的时间短,移动的距离约1米,固仅造成近距离传播。

  接触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消化道排泄物和其他体液,或者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亦可导致感染。 患者腹泻物中的病毒经建筑物的污水排放系统造成环境污染,可能造成局部流行。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在缺乏生物安全保护措施情况下,处理货接触人体标本或病毒株时,可造成感染。应引起重视。

  (3)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多、儿童和老年人较少见。患者家庭成员和收治患者的医务人员属高危人群。患者康复后再次发病的报告,患病后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

  2.治疗

  (1)隔离和护理 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和护理。疑似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分开收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检测症状、体温、呼吸频率、SpO2或动脉血气分析、血象、胸片(早期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3d),以及心、肝、肾功能等。提供足够的维生素和热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病人在隔离初级,往往有沮丧、绝望或孤立的感觉,影响病情的恢复,故关心安慰病人,给予心理辅导尤为重要。

  (2)并发和(或)继发细菌感染 根据临床情况,选用适当的抗感染药物,如大环酯类,氟喹诺酮类,去甲万古霉素等。

  (3)抗病毒药物 早期可试用。目前推荐使用利巴韦林,其疗效仍有争议。有研究显示苷甘草在体外有抗SARS病毒作用。

  (4)增强免疫力 重症患者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恢复期患者血清疗法只在个别患者使用者,其疗效和风险尚无文献评估。丙种球蛋白对继发感染者有一定功效。胸腺素和干扰素等药,其疗效与风险需进一步评估。

  (5)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

二、艾滋病

  1.症状

  (1)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

  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CD4/CD8比例可倒置。

  (2)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

  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但也有快速进展和长期不进展者。此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3)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病人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200/mm3,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2]

  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2.治疗

  对于各种感染均进行针对各种病原的抗感染治疗。如:念珠菌感染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单纯疱疹或带状疱疹用阿昔洛韦或泛昔洛韦,局部应用干扰素;PCP应用复方新诺明,或联合克林霉素,重者联合糖皮质激素,甚至呼吸支持;细菌感染应用针对敏感菌的抗生素;活动性结核给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出现结核性脑膜炎或结核性心包积液时需联合糖皮质激素;鸟分枝杆菌感染需乙胺丁醇联合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重症可同时联合利福布汀或阿米卡星;深部真菌感染根据真菌的种类可选二性霉素B、卡泊芬净、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氟胞嘧啶等;巨细胞病毒感染应用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累及神经中枢时需二者合用;弓形体脑病需乙胺嘧啶联合磺胺嘧啶,过敏者用克林霉素。

  并发肿瘤者:子宫颈癌:根据分期不同需根治手术、放疗、化疗。淋巴瘤需联合化疗。卡波氏肉瘤:局限者仅需抗HIV治疗,播散者需化疗。

三、病毒性肝炎

  1.病因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H*和HEV感染引起,H*/HE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H*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脏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肝细胞的病变主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引起。

  2.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

  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仅在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早期应用干扰素防止慢性化,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

  (3)导向治疗

  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4)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对改善症状及肝功能有较好疗效,如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

四、脊髓灰质炎

  1.症状

  (1)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 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2)顿挫型(轻型):约占4~8% 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腹部不适等;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 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3)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

  (4)瘫痪型: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

  2.治疗

  (1)卧床休息

  患者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隔离40天,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2)对症治疗

  可使用退热镇痛剂、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每2~4小时湿热敷一次,每次15~30分钟;热水浴亦有良效,特别对年幼儿童,与镇痛药合用有协同作用;有条件可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天),连用2~3天,有减轻病情作用。早期可应用干扰素,100万U/d,肌肉注射,14天为一疗程;轻微被动运动可避免畸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