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痛怎么办 走路都困难感觉真不好_脚痛的预防保健_脚痛的坚持诊断_脚痛怎么治疗
2016-07-1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韩谷秋
一、脚痛的预防保健
1、休息:
休息以便走更远。
2、冰敷:
每天冰敷3次,每次15~30分鐘。注意不要伤到皮肤。
3、芳香水疗法:
滴10滴桧木和薰衣草精油在2公升冷水中,双脚浸泡10分鐘。
4、保持凉快:
千万不要用热来缓解脚痛,热会使脚更肿胀。
5、将脚抬高脚:
抬高有助于减缓肿胀,能举高过心臟15~20cm更佳。晚上睡觉也将脚部垫高。
6、按摩:
坐在一张椅子上,抬起左脚到右腿上按摩脚底。用大姆指尖从脚后跟往前压滑至脚趾底。先从脚底正中心线开始,接着按摩脚底右侧,脚底左侧。换脚,每隻脚约按摩2分鐘。换左脚,一样用姆指,指尖延上述叁条路线,反过来按摩。慢慢的摩擦、搓揉每个脚趾。换右脚,重復同样动作。每隻脚各3~4分鐘。
7、脚夹弹珠运动:
放20个弹珠在地板上,用脚姆趾将弹珠夹到塑胶碗中。每天至少练习一次20个弹珠。
二、脚痛的坚持诊断
1、足掌痛:
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症状包括足跟痛、足掌痛、肋间肌痛等。
2、足跟痛:
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3、足趾痛:
痛风性足趾痛多发生于中年男性,常急性起病,以趾、踝等关节红肿热痛起病者居多。
4、足的放射性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的下肢放射痛,80%患者出现此症,常在腰痛减轻或消失后出现。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重者可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
5、足部肿胀压痛:
跟骨骨折患者足跟可极度肿胀,踝后沟变浅,整个后足部肿胀压痛。依典型的外伤史、足跟疼痛及压痛、足跟淤血、宽而扁的畸形以及跟骨向外倾斜呈外翻、外踝下方正常凹陷消失等,不难作出骨折判断。
6、踝及足麻木和有灼痛感:
踝及足麻木和有灼痛感是脚气病患者的一种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7、双足红肿热痛:
由红斑性肢痛症疾病引起的,在一定诱因下,阵发性出现双足红、肿、热、痛等的临床表现,是红斑性肢痛症的一种临床特点。
三、脚痛怎么治疗
1、脚痛的患者可以穿矫形鞋,应用横弓垫恢复和维持足弓。
2、脚痛患者一定要加强足内在肌锻炼:例如原地弹跳,适当的锻炼等。
3、脚痛的患者也可以使用理疗热敷或按摩。
4、对症治疗:如服消炎止痛类药物,或者局部封闭性治疗。
5、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6、压迫性跖痛症:(1)去除病因:不穿窄头鞋、高跟鞋等;(2)对症治疗;(3)多数需手术切除趾神经瘤,手术之后不穿高跟鞋,或者窄头鞋。
7、针对于松弛性跖痛症者,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可以选消炎镇痛类药物,如消炎痛、芬必得等。
8、压迫性跖痛症或需手术治疗者,手术后需应用抗生素和支持对症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生素。
四、导致脚痛的原因都有哪些
1、跖骨下陷多见于身体虚弱、久病卧床的中老年人,有扁平足的中老年人也常有发生。引起这种病的原因是身体过度虚弱或长期卧床,维持脚弓的韧带逐渐松弛,致使无力维持脚弓的形状,使脚部的跖骨下陷,脚底板的肌肉出现疲劳。
2、拇趾外翻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主要表现为行走或站立时,脚趾疼痛,拇趾端明显向外倾斜,趾跖关节肿胀,局部皮肤增厚,这种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3、跖腱膜炎中老年人的跖腱膜弹性较差,功能降低,如果剧烈跑跳、长时间走路以及受到寒冷潮湿的刺激,比较容易发生炎症。
4、跟骨骨刺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疼痛。长了骨剌并不一定开刀才能治好脚痛,只要防止骨刺周围的滑囊发炎便能防治脚痛。
5、跟腱周围炎跟腱及其周围的组织,因外伤、过度摩擦或长期劳损易发生无菌性炎症,尤其是穿着又小又硬的皮鞋,鞋后跟反复摩擦跟腱时,更容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