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西医理论基础第五章消化系统(下)

2015-11-1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常夜白

第一节 概 述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进。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一般特性:

  1. 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敏感

  2. 紧张性收缩

  3. 自动节律性低且不规则

  4. 伸展性较大

  5. 兴奋性较低

  (二)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其幅值为-50~-60mV,波动较大。其形成原因主要为K+外流和Na+-K+泵的生电作用,还有Na+内流、CI-外流。

  2.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又称为慢波电位。

  3.动作电位:当慢波去极化达阈值时,产生1~数个动作电位。去极化主要是Ca2+内流,也有Na+内流。Ca2+内流可加强平滑肌的收缩。因此,动作电位的频率越高,平滑肌收缩幅度越大。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①稀释食物

  ②改变消化腔内的pH,为消化酶提供 适宜的pH环境

  ③水解食物

  ④保护消化道粘膜

  三、胃肠的N支配及其作用

  (一)外来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二)肠神经系统(内在N丛):包括感觉、中间、运动神经元构成一个完整且相对独立的整合系统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道内分泌泌细胞分的生物活性物质称胃肠激

  作用方式: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

  (二)胃肠激素的作用

  1、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及腺体分泌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食物→胃肠→抑胃肽↑→B细胞→胰岛素↑

  (提前做好降糖准备)

  3、营养作用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分泌

  ㈠唾液性质与成分

  ㈡唾液的作用

  湿润、溶解食物

  清洁、保护口腔

  水解淀粉

  二.咀嚼

  作用:机械性消化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三.吞咽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的分泌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透明,pH 0.9~1.5,1~2.5L/日

  1、盐酸

  盐酸的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环境

  ②杀菌

  ③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④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⑤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HCl)—— 胃蛋白酶

  作用:蛋白质→眎和胨

  3、粘液(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糖蛋白:表面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 、贲门腺、幽门腺

  作用:润滑、保护胃粘膜

  4、内因子:壁细胞泌(糖蛋白)

  作用:① 保护B12不被消化酶水解

  ② 促进B12经回肠粘膜吸收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⑴头期胃液分泌: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

  特点:量大、酸度很高,消化力(酶)尤强

  ⑵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刺激胃引起的胃液分泌

  特点:酸度高,消化力(酶)比头期的弱

  ⑶肠期胃液分泌:食物刺激肠引起的胃液分泌

  食物→小肠 胃泌素、肠泌酸素 →胃腺分泌胃液

  特点:量少

  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⑴盐酸→胃窦粘膜G细胞→胃泌素↓→胃液↓

  粘膜D细胞→生长抑素↑

  肠粘膜S细胞→促胰液素↑

  12指肠球部→球抑胃素↑

  ⑵脂肪→小肠粘膜→肠抑胃素↑→胃液分泌、胃运动↓

  ⑶高张溶液→小肠粘膜→肠抑胃素↑→胃液↓

  ↘小 肠 渗 透 压 R⊕↑↗

  ⑷迷走N、胃泌素→胃壁释放PGE→胃液↓

  二、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容受性舒张

  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经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胃底、胃体肌舒张。意义:容纳食物

  2.紧张性收缩 使胃内压升高有助消化,维持胃的形态与位置

  3.蠕动

  作用: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②磨碎食物 (即机械性消化);③推进食糜 (胃排空)

  (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1.胃排空

  概念:食物由胃排入12指肠的过程。

  排空速度:糖>蛋白>脂肪;

  稀、细、等渗→快(反之则慢)

  2.胃排空的调控

  (1)胃内因素促进排空:

  ①胃内食物(神经调节)

  ②胃泌素(体液调节)

  (2)12指肠因素抑制排空:

  ①肠胃反射(神经调节)

  ②肠抑胃素(体液调节)

  (三)消化间期的胃运动

  n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人在空腹时,胃肠运动呈现以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运动,并向肠道方向扩布。这种消化间期的运动叫MMC。MMC的每一周期约为90~120min。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分泌

   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性质:无色无味 ;pH7.8-8.4

  2.成分及作用

  (1)水:稀释食物

  (2)碳酸氢盐: 中和胃酸并提供小肠内消化酶活动所需的最适pH(pH7-8)

  (3)有机成分:主要是各种消化酶: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 特点:酶很丰富,但H2O、HCO3-很少

  2.体液调节

  ①促胰液素: H2O、HCO3-很丰富,但酶很少

  ②缩胆囊素: 酶多,量增加少许

  ③胃泌素: 酶多,量增加少许

  ④VIP: 量多,酶增加少许

  三、小肠液的分泌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由肠腺分泌)

  1.性质: pH7.6

  2.成分及作用

  ⑴ H2O: (同胰液)

  ⑵ 碳酸氢盐: (同胰液)

  ⑶ 有机成分

  ① 粘蛋白: 保护十二指肠

  ② 肠致活酶: 激活胰蛋白酶原

  ③ 上皮细胞含肠肽酶、肠淀粉酶、二糖酶、肠脂肪酶

  ㈡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四、小肠的运动

  (一)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式

  (二)消化期的小肠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作用:① 维持基础压力

  ② 是运动的基础

  ③ 维持小肠的位置形状

  2.分节运动

  作用:

  ①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

  ② 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

  ③ 挤压肠壁而促进血液、淋巴回流

  3.蠕动

  作用:推进食糜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一、大肠液的分泌

  由粘膜的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分泌

  作用:保护肠粘膜、润滑粪便

  二、大肠运动和排便

  ㈠大肠运动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集团蠕动)

  (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1.分解食物残渣

  糖、脂肪——乳酸、醋酸、CO2、沼气

  蛋白质——氨、硫化氢、组胺、吲哚

  2.合成VitB复合物、VitK

  (三)排便反射

  第六节 吸收

  一、吸收过程的概述

  1、吸收能力、速度取决于:

  ①该部位的结构

  ②食物在该部位的消化程度

  ③食物在该部位停留的时间

  2、小肠是吸收的重要场所:

  ①面积200m2

  ②消化完全

  ③停留3-8h

  ④分节运动

  ⑤绒毛运动

  3、吸收途径:

  ① 跨细胞途径;

  ② 旁细胞途径

  4、吸收机制:

  ① 被动转运:

  扩散、滤过、渗透

  ② 主动转运:

  泵、继发性主动转运、胞饮

  5、小肠内几种主要物质的吸收: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㈠胆汁的性质 较浓且有苦味的有色液汁pH7.4

  ㈡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不含消化酶)

  ⒈ H2O (同胰液)

  ⒉ 碳酸氢盐(同胰液)

  ⒊ 有机成分

  ① 胆色素

  ② 胆盐

  a.乳化脂肪而促进其消化;

  b.促脂肪产物,脂溶Vit吸收;

  c.促胆汁自身分泌

  ③ 胆固醇

  ④ 卵磷脂

  ㈢胆汁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同胃液、胰液)

  2.体液调节:

  ⑷胆盐

  促进肝胆汁的自身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