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理论基础第四章运动系统
2015-11-1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周幼蓉
第一节 概述
一.运动系的组成
1、骨骼:骨、骨连结
2、骨骼肌
二.基本功能
运动、支持和保护
第二节 骨与骨连接
一.骨学总论
成人骨206块
1、颅骨29块(包括6块听小骨)
2、躯干骨 51块
3、上肢骨 64块
4、下肢骨 62块
(一)骨的形态
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二)骨的构造
骨质、鼓膜、骨髓
二 关节学总论
(一)、骨连接分类
1、直接连结:纤维连结(韧带链接、缝)、软骨连结、骨性结合
2、间接连结(关节或滑膜关节)
(二)、关节(joint)
1. 关节的基本构造:
1) 关节面:两骨相接触的光滑面
2) 关节囊:分纤维囊和滑膜囊
3) 关节腔:滑膜和关节软骨围成的密闭的腔
2. 关节的辅助结构:
1)韧带(Ligment):囊外韧带、囊内韧带
2)关节盘(articular disc)和关节唇(articular labrum)
三.躯干骨及其连接
(一)躯干骨
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12对肋
1、椎骨
(1)椎骨的一般形体
a、椎体
b、椎弓
椎弓根:椎上、椎下切迹
椎弓板:七个突起(上关节突1对、下关节突1对、棘突1个、锥孔、脊髓)
(2).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a、颈椎:横突孔
特殊颈椎
第1颈椎又名寰椎:前弓、后弓、侧块
第2颈椎又名枢椎 :齿突
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长,不分叉
b、胸椎:肋凹
椎体肋凹、横突肋凹
c、腰椎
椎体大,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
d、骶骨
由5个骶椎愈合而成 骶管裂孔 骶角
e、尾骨
由4-5节尾椎退化愈合而成。
2、胸骨:胸骨角
3、肋:肋软骨、肋骨
(二)躯干骨的连接
一)椎骨间的连接
1.椎间盘 位于相邻两椎体之间,由内部的髓核和外部纤维环构成。
2.韧带 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弓间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横突间韧带,项韧带
3.关节
(1).关节突关节
(2).环枕关节和环枢关节
脊柱的整体观
1.前面观
2.后面观
3.侧面观:四个弯曲;23对椎间孔
二)肋与胸椎的连接 肋头关节,肋横突关节
三)肋与胸骨的连接 胸肋关节 肋弓
胸廓
由12个胸椎,12对肋和1个胸骨连结而组成。
1)上口小:由第1胸椎、第1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
2)下口大:由第12胸椎,第12、11肋及肋弓、剑突组成
四、上肢骨及其连接
(一)上肢骨
1、上肢带骨
a、锁骨 clavicle
锁骨
b、肩胛骨 三缘、三角(上角、下角、外侧角)、两面
2、自由上肢骨:肱骨、尺骨、桡骨、手骨(腕骨、掌骨、指骨)
a、肱骨:为典型的长骨
b、尺骨 ulna
c、桡骨 radius
d、腕骨 8块。
e、掌骨5块,。
f、指骨 共14块
(二)上肢骨的连接
一)上肢带骨的连接
1 .胸锁关节
2.肩锁关节
二)自由上肢骨的连接
1.肩关节
组成: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
特点:
1)关节盂浅而小,周围有盂唇加深,肱骨头大
2)关节囊松弛,上前及后方有肌腱和肌纤维跨越,前下方薄弱
3)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2、肘关节
组成:由肱骨下端,桡尺骨上端构成
特点:
1)一个关节囊内有三个关节
2)囊外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加固
3)关节囊横行纤维局部增厚,形成桡骨环状韧带
五、下肢骨及其连接
(一)下肢骨
1、下肢带骨:髋骨
a、髂骨ilium b、坐骨ischium c、耻骨pubis
2、自由下肢骨
a、股骨 b、髌骨 c、髌骨 d、腓骨 e、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二)下肢骨的连接
一).下肢带骨的连接
1.骶髂关节
2.耻骨联合
3.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
(1)、骶结节韧带
(2)、骶棘韧带
骨盆:由骶、尾骨和左右髋骨连结而成。
二).自由下肢骨的连接
1.髋关节
组成: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
特点:
a、髋臼深,周围有髋臼唇,紧抱股骨头
b、囊内有股骨头韧带
c、关节囊上缘附着在髋臼周缘,下缘前面附着在转子间线,后面附着在股骨颈外中1/3处
d、囊外有髂股韧带、耻骨韧带和坐骨韧带
2、膝关节
组成: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构成
特点:
a、囊外有髌韧带,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加固
b、囊内有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
c、关节内有关节半月板
3.足骨的连接
包括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5种。
六、颅骨及其连接
(一)颅骨
1、脑颅骨
a、成对:顶骨 、 颞骨
b、不成对:额骨 、 蝶骨 、 枕骨 、 筛骨
2、面颅骨
a、成对: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及下鼻甲
b、不成对:犁骨、下颌骨及舌骨
(二)颅的整体观
1、颅顶面观: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
2、颅底内面观 由前向后分三个窝。
(1)颅前窝:鸡冠,筛孔。
(2)颅中窝:垂体窝、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
(3)颅后窝 枕骨大孔、枕内隆凸、横窦沟、乙状窦沟和舌下神经管等结构。
3、颅底外面观: 骨腭、鼻后孔、枕骨大孔、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外口等结构。
4、 颅侧面观:乳突、外耳门、颧弓、颞窝、翼点
5、颅前面观:
(1)眶 分为底、尖和四壁,眶尖部有视神经孔,眶下壁有眶下沟、管、孔。
(2)骨性鼻腔
(3)鼻旁窦
a、蝶窦——蝶筛隐窝
b、额窦——中鼻道
c、筛窦 前中群——上鼻道; 后群——中鼻道
d、上颌窦——中鼻道
(三)颅骨的连接
1.纤维连结和软骨连结
2.颞下颌关节
第三节 肌学
总 论
(一)肌的形态
构造:肌腹、肌腱
(二)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1 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2)、肌管系统
a、横管:为肌膜横向陷入与肌浆网接触。
b、纵管:为肌浆网膜构成的盲管,靠横管膨大部称终池,是Ca2+贮藏库。
c、三联管:两纵管终池与一 横管相联系处,是信息传递基础。
2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1)、滑行学说
(2)肌丝的分子组成
a、粗肌丝:
①具有与肌动蛋白结合点
②头部具有ATP酶活性
③与肌动蛋白结合后可牵动细肌丝滑行
球部→横桥
杆部→构成粗丝主干
b、细肌丝:
①肌动蛋白细丝具有与横桥结合点
②原肌球蛋白对结合点具有位阻效应
③肌钙蛋白与钙结合后能解除原肌球蛋白的位阻效应
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3). 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a、Ca2+和肌钙蛋白结合
b、原肌球蛋白分子构象变化,暴露肌动蛋白结合位点
c、横桥和肌纤蛋白结合,横桥向M线方向扭动,把细肌丝拉向M线方向,循环往复,肌肉缩短
(4)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其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三步:
a、 电兴奋通过横管传到肌细胞深处
b、三联管信息传递
c、 肌浆网对钙的释放和再聚积
(5)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a、 神经冲动如何引起肌细胞 的兴奋?
b、肌细胞的兴奋如何引起肌肉收缩?
c、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肌肉的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
——单收缩: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和舒张。
——不完全强直收缩:随刺激频率的增加,在前一次刺激引起的单收缩尚未完全舒张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收缩,表现为锯齿形的收缩曲线。
——完全强直收缩:随刺激频率的进一步增加新的刺激到来时,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尚未结束,不再出现锯齿波,而为平缓的机械反应。
力学分析:
——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
——初长度:肌肉收缩前在前负荷作用下的肌肉长度。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①.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愈大,初长度愈长,收缩力愈大;
•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能使肌肉产生最大张力;
•前负荷过大,初长度过长,收缩力降低。
②.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先产生张力,后出现缩短,缩短发生后张力不再增加
•后负荷愈大,张力愈大,缩短出现愈迟,缩短的初速度和总长度愈小
③.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概念:能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
(三)肌的辅助装置
1.筋膜
浅筋膜 (皮下筋膜 )
深筋膜 (固有筋膜 )
2.腱鞘
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滑膜层又包括脏层和壁层
肌学各论
一、躯干肌
1、背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又称骶棘肌)
2、胸肌
胸上肢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胸固有肌:肋间内、外肌
3、 膈
位置—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分隔胸腔和腹腔
结构—周围为肌性部,中央为腱性部称中心腱。
4、腹肌
腹后群肌:腰大肌、腰方肌
腹前外侧群肌: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3个裂孔: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孔
作用——主要的呼吸肌
5、会阴肌
二、头颈肌
1、头肌
面肌(表情肌):枕额肌、孔裂周围肌
咀嚼肌:咬肌、颞肌
2、颈肌
颈浅肌群:胸锁乳突肌
颈中肌群: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
颈深肌群:前、中、后斜角肌
三、上肢肌
1、肩肌
三角肌
冈上、下肌,大、小圆肌肩胛下肌
2、臂肌
前群: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均为屈肌
后群:肱三头肌,为伸肌
3、前臂肌
前群: 浅层6块,深层3块
后群:浅层6块,深层5块
4、手肌
外侧群:鱼际4块肌
中间群:11块
内侧群:小鱼际3块肌
四、下肢肌
1、髋肌
前群:髂腰肌、阔肌膜张肌
后群:臀大肌等
2、大腿肌
前群:缝匠肌、股四头肌
内侧群
后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3、小腿肌
前群
外侧群
后群:小腿三头肌
4、足肌
足背肌
足底肌:内、中、外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