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理论基础教学大纲
2015-11-1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郑书蕾
课程名称:西医理论基础
学 分:5
学 时:90
授课对象:药学类本科、管理类本科和信息类本科
前 言
【开设目的】西医理论基础主要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由医学生物学、组织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内容组成。旨在探讨和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本质;研究各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的微细结构;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学习西医理论基础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正常的形态结构及活动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更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在自学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应用声像及计算机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教具。强调启发式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绪 论
【目的要求】熟悉西医理论基础的定义、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生理学的实验方法。了解人体器官的组成
【教学内容】
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了解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划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讨论 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 细胞
【目的要求】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教学内容】
1. 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讨论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基本组织
一、 上皮组织
【目的要求】
1. 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与功能意义。
2.了解上皮组织特殊结构的光镜、电镜结构特点、分布,功能意义,连接复合体。
3.了解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教学内容】
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的概念与功能。
2.被覆上皮:一般特点和分类。上皮的极性,单层扁平上皮,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的光镜结构,分布和功能。
3.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侧面各种连接结构,特点、分布、功能意义。连接复合体。基底面的基膜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其成分与功能,质膜内褶的电镜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意义。
4.腺上皮:腺上皮、腺细胞和腺的概念。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二、 结缔组织
了解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及起源。
【目的要求】
1.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纤维与基质的形成。
2.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
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光、电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意义。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的概念,各种白细胞。
细胞间质: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的光、电镜结构,理化特性和染色特点。基质的组成,分子筛的概念,特性及功能。
3.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三、肌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种肌组织的光镜结构特点与功能。
2.掌握骨骼肌超微结构和心肌的超微结构特点。
3.了解平滑肌的超微结构。
【教学内容】
1.肌组织的组成类型及其功能。
2.骨骼肌: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肌节,肌原纤维,明带与暗带,肌卫星细胞。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肌丝,横小管,肌质网,三联体。骨骼肌收缩的结构基本原理,骨骼肌纤维的分型。肌肉的结构。
3.心肌:心肌纤维的光镜与超微结构特点,闰盘的超微结构。
4.平滑肌: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特点,平滑肌纤维之间连接与排列方式。
5.肌组织的再生。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四、神经组织
【目的要求】
1.了解神经组织的组成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掌握神经元的基本形态、类型,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3.掌握神经纤维的结构,类型与功能。
4.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特点,类型及功能。
【教学内容】
1.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神经元:神经元胞体、树突、轴突的结构,神经元的类型。
3.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无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
4.周围神经的结构。
5.神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膜细胞和卫星细胞。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血液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的组成及血液的生理功能;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
血液的理化特性;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熟悉:各种血细胞的生成;抗凝与纤溶。
【教学内容】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生理功能;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细胞:
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与血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生成必需的物质。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的破坏。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计数。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单核一巨噬细胞的功能。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淋巴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的寿命。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凝血因子;血液凝固的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抗凝血物质。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教学方法】
自学 课堂讲授 讨论 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运动系统
【目的要求】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骨的形态、构造,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躯干骨的名称、数目和位置。了解脊柱的组成和弯曲以及胸廓的组成;掌握颅骨的名称、颅的整体观,了解颅的连结、小儿颅的特点。掌握四肢骨的名称、数目和位置,了解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掌握骨骼肌的形态和作用,掌握头、颈、背、胸、腹、四肢各部主要肌的名称、位置和主要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
2.了解运动系统的一般功能。
第二节 骨和骨连接
一、总论
1.掌握骨的主要形态结构和关节的基本结构。
2.了解骨的理化特性。
二、各论
(一)躯干骨及其连接
1.掌握躯干骨的名称、数目、位置。
2.了解脊柱的组成和弯曲以及胸廓的组成.
(二) 颅骨及其连接
1.掌握颅骨的名称、数目。
2.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和下颌关节的组成。
(三)四肢骨及其连接
1.掌握四肢骨的名称、数目、位置
2.了解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第三节 肌学:
一、肌学总论
1.了解肌的形态和作用。
2.骨骼肌细胞是收缩机制
二、肌学各论
(一)躯干肌
1.掌握胸大肌的位置和作用;骶棘肌的位置和作用。
2.熟悉斜方肌和背阔肌的位置和作用;腹肌前外侧群的名称、位置及主要作用。
3.了解肋间肌和膈的位置及主要作用。
(二)头颈肌
1.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作用。
2.熟悉主要咀嚼肌和表情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三)四肢肌
1.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以及四肢各肌群的位置和主要作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电教
第五章 消化系统
【目的要求】掌握消化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分部。掌握唾液腺、肝、肝外胆道、胰的位置、形态、结构。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胃肠激素;胃液、胰液、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熟悉:消化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胃运动;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小肠运动;吸收的部位及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消化系统解剖
概述
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了解消化管的一般构造。
消化管
一、口腔与咽
1.掌握咽峡的组成;腭扁桃体的位置;
2.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各部的交通。
3.了解牙的形态、唾液腺的位置及腺管开口部位。
二、食管与胃
1掌握食管的位置及三个狭窄的部位。
2.掌握胃的形态和位置。
3.了解胃壁的构造。
三、小肠与大肠
1.掌握小肠的分部、位置及主要形态结构。
2. 掌握大肠的分部和位置;阑尾的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
消化腺
一、肝
1.掌握肝的形态和位置;胆囊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输胆管道的组成及开口部位。
二、胰
1.掌握胰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胰管的开口部位。
第四节 腹膜
了解腹膜的概念。
第二节 消化系统生理
消化道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消化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胃肠激素。
胃内消化:胃液分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基础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胃液分泌的抑制。胃运动:胃运动形式及其调节;胃排空及其控制;呕吐。
小肠内消化:
胰液分泌: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小肠的运动:消化期小肠运动的形式;小肠运动的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吸收:吸收的部位及途径;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的吸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电教
第六章 呼吸系统
【目的要求】掌握呼吸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功能和肺的形态结构、功能。了解胸膜和纵膈的概念。掌握:肺通气动力;肺通气量;弹性阻力和顺应性;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呼吸运动的反射调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呼吸系统解剖
概述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呼吸道
一、鼻
了解鼻腔和鼻旁窦的概念。
二、咽(见消化系统)
三、喉
掌握喉的位置和组成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
1.掌握气管的位置。
2.熟悉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
肺
1.掌握肺的形态结构和位置。
2. 了解肺内支气管。
胸膜和纵隔
第二节 呼吸系统生理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肺通气
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呼吸道;肺泡(呼吸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胸廓;胸膜腔。
肺通气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过程、型式);肺内压;胸膜腔内压。
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非弹性阻力.呼吸功肺容积和肺容量: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吸气储备量;补呼气量和呼气储备量;残气量);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肺总量)。
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气体的交换过程:肺换气:肺换气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通气流比值)、肺扩散容量;组织换气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物理溶解;化学结合。O2的运输:Hb与O2的可逆性结合;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与吸吸节律的形成:呼吸中枢;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切断机制)。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化学感受器呼吸反射;PCO2、[H+]、低O2对呼吸的调节;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调节。
【教学方法】
自学 课堂讲授 讨论 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泌尿系统
【目的要求】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肾、膀胱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输尿管和尿道的位置和形态。掌握:肾脏功能;尿生成过程;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熟悉:排泄和排泄途径;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肾单位和集合管;肾血流量及其调节;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排尿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泌尿系统解剖
概述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
1.掌握肾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肾的内部结构。
输尿管、膀胱、尿道
1.掌握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第二节 泌尿系统生理
排泄和排泄途径;肾脏功能概述。
肾脏功能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髓质肾单位。球旁器。肾脏血液供应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滤过作用;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转运的特点和方式;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Na+,CI-、和水的重吸收、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K+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其他物质的重吸收);髓袢中的物质转运;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K+的分泌、H+的分泌、NH3的分泌)。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液的浓缩(肾髓质高渗梯度现象.肾髓质渗压梯度的形成原理。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尿液的稀释。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的溶质浓度、球管平衡);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甲状旁腺激素、心房钠尿肽)。
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方法】
自学 课堂讲授 讨论 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生殖系统
【目的要求】掌握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男、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基本功能。掌握:卵巢的内分泌功能、睾丸的内分泌功能;熟悉:卵巢内分泌与月经周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殖系统解剖
概述
1.掌握生殖系统的组成
男性生殖器
1.掌握男性内、外生殖器各部的名称和位置。
2.了解睾丸、前列腺和精囊腺的一般功能。
女性生殖器
1. 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各部的名称和位置。
了解输卵管和子宫的一般功能,女性乳房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第二节 生殖系统生理
睾丸的内分泌功能:雄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抑制素。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卵巢激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雌激素;孕激素。卵巢内分泌与月经周期。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验、电教
第九章 循环系统
【目的要求】掌握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的组成、功能和体、肺循环的行径和意义。全面掌握心的位置、形态、结构、心的血管、心的传导系统和体表投影。掌握肺动脉干、主动脉的行程、分支、分布。。掌握上、下腔静脉的组成、主要属支、回流途径、肝门静脉的组成、主要属支、侧支循环途径、意义及上、下肢浅静脉主干的行程、属支:各种淋巴管道的结构特点。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微循环的调节;组成液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循环系统解剖
概述
1.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径路。
心血管系统
一、心
1.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和各腔结构。
2.熟悉心的传导系、血管分布及体表投影。
二、肺循环的血管
三、体循环的动脉
(一)主动脉
掌握主动脉的分段和其重要分支。
(二)头颈部动脉
1.掌握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起止、走行位置及其分布范围;面动脉、颞浅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三)上肢的动脉
1.掌握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起止和走行位置、分布范围。
(四)胸部的动脉
1.掌握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走行位置。
(五)腹盆部动脉
1.掌握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的起止和走行位置;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肾动脉和髂内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六)下肢的动脉
四 体循环的静脉
(一)心静脉系
了解心静脉系的组成及汇入。
(二)上腔静脉系
(三)下腔静脉系
淋巴系统
一 总论
1.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
二、淋巴导管
掌握胸导管的组成、走行位置、收纳范围和汇入;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收纳范围和汇入。
三、淋巴结
四、脾
1.掌握脾的位置。
第二节 循环系统生理
心脏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脏泵血一射血与充盈血过程: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心室舒张与充盈血过程。
心动周期中心房内压的变化。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系数;心脏作功。
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心脏泵血功能的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的调节;后负荷的作用);心率的影响。心力储备。
心音和心音图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心肌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分类。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静息电位、动作电位);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快反应自律细胞和慢反应自律细胞)。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征(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以肌细胞的机械特性一收缩性。
各类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
血管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影响
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搏的波形及成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电教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
【目的要求】掌握内分泌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基本功能。掌握: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熟悉:各种激素分泌的调节;激素作用的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解剖
概述
掌握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组织的基本概念。
内分泌器官
1.掌握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的形态及位置
2熟悉甲状旁腺、胸腺和松果体的形态及位置。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生理
概述:激素的分类(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的受体、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调节性多肽、调节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与分泌调节(生长激素,催乳素,促黑激素,促激素)。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催产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胰岛:胰岛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肾上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性激素的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和分泌调节。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电教
第十一章 感觉器
【目的要求】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结构和生理特性;眼感光系统的功能与信息传递;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
熟悉:眼的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和折光异常;视觉功能的检测;内耳(耳蜗)的功能;前庭器官的功能。味觉、嗅觉。
【教学内容】
感受器的基本概念: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视觉器官:
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系统的组成及光学特性、眼的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和折光异常)。眼感光系统的功能与信息传递(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与晚光觉系统、视锥细胞与昼光觉系统、视杆系统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感光换能机制、某些视觉功能的检测:视敏度,视野,视网膜电图,眼内压。
听觉器官: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内耳(耳蜗)的功能(耳蜗的基本结构、基底膜振动与行波学说、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前庭器官的功能: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耳石器官的功能、半规管的功能与眼震。
【教学方法】自学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作用、区分。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反射弧的概念。掌握脊神经的组成、分支、分布和纤维成分。掌握颈、臂、腰、骶神经丛的组成,主要分支、分布和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分布及意义。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出进脑部位、出进颅部位、纤维成分、各脑神经的主要分支、行径、分布、损伤后的主要表现。掌握脊髓和脑(脑干、小脑、间脑、端脑)的基本形态、结构和机能。掌握脊髓和脑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的产生、循环路径和脊髓、脑主要神经传导通路。掌握: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功能的特征;突触传递的过程;感觉投射系统;肌牵张反射及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神经系统解剖
概述
1.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和组成;神经系统中的常用术语(白质、灰质、髓质、皮质、纤维束、神经核、神经节和神经的概念)。
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
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二、脊神经
脑和脑神经
一脑
(一)脑干
1.掌握脑干的位置、分部及主要形态。
(二)小脑
1. 掌握小脑的位置及外形。
(三)间脑
1.掌握间脑的位置和主要分部。
(四)端脑
1.掌握大脑半球的位置、形态、分叶及其主要的沟、回、裂;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通过的主要纤维束。
2.熟悉重要的皮质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以及运动性语言中枢)的位置。
脑神经
1.掌握脑神经的数目、名称及总的纤维成份;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出颅部位。
传导通路
1.掌握全身浅感觉的传导路;掌握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和锥体系运动传导路。
2.熟悉视觉传导路;瞳孔对光反射的途径。
内脏神经系统
1.掌握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及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
脑和脊髓的被膜、
1.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名称。
脑室、脑脊液
1.掌握脑室的名称和位置。
脑和脊髓的血管
掌握大脑动脉环的位置和组成。
第二节 神经系统生理
神经元间信息的传递:
突触传递(突触的分类;突触的结构;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突触后神经原的电活动变化;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传递的特征)。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中枢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与反射弧、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感觉传导通路的共同特征;脊髓在感觉功能中的功能;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肌紧张和牵张反射;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大脑皮质的主要运动;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神经系统对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的要求】
掌握:人体体温正常值及其正常变动;散热方式;发汗;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方式。
熟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教学内容】
能量代谢: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及方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体温的正常值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产热过程(主要产热器官;产热活动的调节);散热过程(主要散热器官-皮肤;散热方式;发汗)。
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方式(行为性和自主性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