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流口水 宝宝刚出生流口水正常吗
2016-08-23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秦书芹
一、流口水的正常表现
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流口水是很少见的。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以上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粘膜即舌尖部,颊部、唇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抓紧治疗。有的流口水是由脑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及呆小病而致调节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调引起的,则应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宝宝正处于乳牙逐渐萌出的时期,牙床里埋藏着许多牙胚,而这些牙胚要冲破牙龈的阻碍生长出来,必定会对牙龈产生刺激使之发痒,在神经反射的刺激作用下,就会使涎腺分泌增加,而宝宝口腔浅,口腔的容量小,宝宝又不会用吞咽来调节口腔内的口水,口腔内的口水稍微多些之后就会自然流出来,宝宝对唾液分泌的抑制能力和吞咽功能稍差.常会流口水。
二、为什么睡觉时流口水
一、口腔卫生不良:口腔里的温度和湿度最适合细菌的繁殖,牙缝和牙面上的食物残渣或糖类物质的积存,容易发生龋齿、牙周病,这些不良因素有刺激,可造成睡觉时流口水。口腔内的炎症也会促进唾液分泌。如口腔被细菌感染,疼痛明显,容易流口水,需要局部用药促进溃疡愈合,流口水的情形会自动消失。
二、前牙畸形:这可能由于遗传因素造成后天不良习惯,如啃指甲、吐舌、咬铅笔头等,造成前牙畸形,睡觉流口水。
三、神经调节障碍: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所谓“望梅止渴”,就是日常生活中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一个例子。一些神经官能症或其他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的全身疾病患者,睡觉时也可能出现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情况,会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所以神经调节发生障碍,也可产生睡觉时流口水的情况。
四、可能是睡觉姿势不当。像趴在桌子上睡、侧卧位睡觉,都容易引起流口水。
五、 除了口腔问题外,还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睡觉时流口水。
六、另外,像服用某些抗癫痫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流口水,选择药物时需要注意。
三、不同阶段流口水的表现
宝宝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流口水。
宝宝刚出生。刚出生的宝宝是不会流口水的,因为宝宝分泌口水的功能还未完全发育好,所以还不能分泌出口水。
宝宝四个月。等到宝宝长到四个月了以后,家长们开始渐渐的给宝宝添加一些含有淀粉的食物当做辅食,由于这个时候宝宝分泌口水的功能就开始慢慢完善,就会刺激神经,宝宝就会开始流口水了。
宝宝五到六个月。这时宝宝流口水的量就会开始增多,但是因为宝宝的吞咽功能好没发育的完全,宝宝还不能很好的控制吞咽食物的动作,嘴巴里面的空间也还没那么大,口水就会流出来。 宝宝七个月以后。宝宝就开始要开始长出小牙齿啦,同时牙齿的长出,会引起宝宝牙龈的不舒服,刺激到牙床上的神经,导致宝宝大量的分泌口水,所以宝宝在这个阶段里很会流口水是很正常的。
四、孩子流口水三现象
现象解释一:正常的生理现象
孩子一般从三个月到四个月之间就会开始分泌唾液,但是量还不是很大,随着牙齿的萌出,尤其是从何十个月到十七个月之间第一颗乳牙的萌出之间,就会刺激唾液腺管口,使得唾液分泌得更多,然而孩子的吞咽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孩子是不会吞咽口水的,雨伞就顺着下颌流下来了,严重的可以把下颌或者颈部呕红甚至破溃。你的孩子如果正好出现处在这个月龄阶段,尤其是在四个月到六个月之间是孩子吞咽和咀嚼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相应的训练。
当添加泥状食品的时候,例如:添加米糊、蛋黄时,就不能讲它们放在奶瓶里永奶嘴喂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将其冲调成糊状,用小勺喂孩子,将食物放在婴儿的舌头上面,通过上下牙龈和咀嚼肌的咀嚼,才能协调和配合得好。这一系类的动作需要孩子反复进行练习,但是缺乏这样的训练的孩子就有可能不会吞咽唾液,于是口水就流出来了。
现象解释二:缺乏上下牙龈和咀嚼肌的咀嚼
孩子流口水现象虽然是正确是,但是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才可以避免或者是减少出现流口水的现象。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尤其是有意识的忍让孩子看你如何进行吞咽,给他进行一个示范动作,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咀嚼训练可以防止孩子不停的流口水。
现象解释三:口腔疾病引起的流口水现象
很多孩子口水非常多,并且变得口水变得增多,不能吞咽,此时就要警惕孩子口腔内是不是有了疾病,到了孩子两岁的时候还在不停的流口水,尤其是神经方面的疾病隐患,例如:神经麻痹、痴呆或者神经系统疾病的后遗症。这时候妈妈们就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需要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医,这些方面的疾病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一定需要好好的护理,尤其是发现孩子一有点不对劲的时候就要立即带孩子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