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法 螺旋杆菌和胃癌关系有多大
2016-09-2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秦书芹
一、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有许多方法,如活组织镜检、幽门螺旋杆菌的分离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呼气试验、尿氨排出试验、血清学试验以及多聚酶链反应等。不同医院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方法都是特异、快速的,有些是无创伤的。专家们告诫患者,如感觉胃部不适,应到大医院去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查,以便及早用药,及早从消化道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以防止发展成严重的胃部疾病。
1、金标尿素酶检测
抗原标本为粪便,抗体标本为血液、血清、指尖血。特点是方便、快捷、15分钟出结果,且不受许多条件的限制。检测结果为继往感染。
2、碳13呼气试验
检测须在空腹状态或者餐后两小时后进行,患者近一月内未服用抗生素、铋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 Hp 敏感药物,否则会造成检测结果假阴性。收费较高。
3、碳14呼吸试验
C14呼气试验是临床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方法。被检者空腹,用约20ml凉开水口服一粒尿素[14C]胶囊,静坐25分钟后,用一次性吹气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剂中吹气,再将吹完气的样品交给医生做检测,检测就完成了。对人体有放射性,孕妇和小儿慎用。
4、快速尿素酶法
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方法。能直观有效观察患者是否感染HP.快速,安全,准确,临床检测操作方便,无放射性,收费较低。适用于首次胃镜检查。有创检查,不适合复查。
二、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 不能盲目
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至少三成胃癌不会发生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等。
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过程是这样的:幽门螺杆菌经口到达胃黏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专家们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
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幽门螺杆菌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可以说是成年人中最广泛的慢性细菌性感染。总的趋势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发展中国家约为80%,发达国家约为40%,男性略高于女性。我国的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20岁~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另外,我国北方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区。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有许多方法,不同医院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方法都是特异、快速的,有些是无创伤的。如磷13呼气试验,只需吹口气、服药、再吹口气就可以。在这提醒广大患者,如感觉胃部不适,应到大医院去做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以便及早用药,及早从消化道清除幽门螺杆菌,以防止发展成严重的胃部疾病。
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数值是否超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医院所使用的设备不同,标准值也都不同。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严重超标,要尽早去正规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一般来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应该做个胃镜检查,了解一下胃黏膜受损伤的情况,根据不同损伤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方案。有时甚至直接发现了早期胃癌,如果不大,可以在胃镜下将早期胃癌切除。如果胃镜下黏膜完全正常,说明人与细菌和平共处,甚至可以不除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可以治愈的
治疗原则是以抗生素为主,辅加抑酸剂、铋剂,常用抗生素是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一般经过1~2周抗幽门螺旋杆菌正规治疗,绝大多数感染者均能治愈。对于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者、需长期抑酸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及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者,也可以根治。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感染者,医生会向患者详细说明利弊后进行选择。
经常吃过于酸甜、辛辣食物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这是由于酸甜食物可促使幽门螺杆菌大量繁殖,辛辣食物可形成刺激而损伤胃黏膜,使幽门螺杆菌乘虚而入,引起黏膜损伤而致炎症及溃疡。再次,有长期饮酒习惯的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黏膜损伤重。这是因为饮酒一方面对胃黏膜形成刺激而引起损伤;另一方面影响黏膜血液供应而降低局部抵抗力,加重感染。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危害必须从饮食入手,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饮食尤其是进食生冷食品要讲究卫生,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家里有幽门螺杆菌病患者,应暂时采取分餐、用公筷,直至完全治愈。平时应多吃点大蒜、蜂胶等,都可以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
三、哪些情况需要治疗幽门螺杆菌
1、目前见到很多机构(以体检居多)检测HP抗体,检测的原理就是:HP作为病源微生物具有抗原特性,感染机体后,体内产生免疫反应而产生抗体,我们检测到的就是这个抗体,但是在HP 被杀灭后,抗体可在体内存在很长时间,可达半年以上,所以目前多数的抗体检测仅表明曾感染过HP,不代表现在有细菌感染;近年来见到有一种抗体检测试剂(检测卡),检测后能提示一条“现症感染条带”,检测现症感染,但多数的体检未采用这种方法,而且其准确率有待于进一步临床验证。
2、了解了以上内容,就可以知道为啥抗体检测阳性率很高了,即便是检测准确率很高的呼气试验,阳性率也很高,因为我国就是一个HP感染率很高的国家,多数地区高达50%以上。多数情况,发现抗体阳性,要想进一步证实是否为有感染,要通过胃镜或呼气试验。
3、但不是所有感染者都需要治疗,我国专家推荐的最新(第四版)共识意见中,下列疾病合并HP感染需要治疗:1)消化性溃疡;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胃癌家族史;4)胃炎伴有明显的消化不良症状、胃黏膜糜烂、萎缩;5)胃手术后;6)计划长期服用NSAIDS(包括小剂量阿司匹林);7)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8)血小板渐少性紫癜;9)其他明确的与HP相关的疾病。对于我国,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有人没有这些病,但对HP非常恐惧,强烈要求治疗,专家意见是也可以给予治疗,但我在工作中,多数是向患者讲清道理,一般不予治疗,因为毕竟应用的药物也是有不良反应的。
4、还有就是,很多人看到Hp与胃癌相关而非常害怕,我个人认为,胃癌的发病因素很多,Hp只是众多原因之一,符合根除的指征,进行根除有必要,但也有多次治疗而不能根除者,这部分患者可以随访观察,没有必要“非灭菌不可”。
5、治疗HP,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规律服用三联或四联用药,不要自己做主张用药,而且现在有的医生因为不了解专业特点,给出的治疗方案也不规范。
6、HP的预防,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最好用公筷、公勺盛饭菜吃饭,不要有相互夹菜等行为,杜绝用嘴喂孩子,碗筷注意清洗干净。
四、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到底有多大关系
幽门螺杆菌(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近几年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加和许多单位福利的提高,体检中常常会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筛查这一项。于是,便有不少人被筛查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拿到报告单的一刻,许多人的心就开始七上八下,想“我是不是胃癌的高危人群?怎么才能杀死这些菌啊?不立即根治我会不会很快得胃癌啊?”为此,专家解释,并不建议所有人都去筛查幽门螺旋杆菌,查出来是阳性不意味着一定要根治,也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得胃癌。
两者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性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曾志荣主任医师介绍,幽门螺杆菌是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一种螺旋状细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它才被发现。据统计,中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国,一般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高达50%-80%。目前的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因为在慢性胃炎患者人群中筛查,有90%-95%的人都是幽门螺杆菌阳性,远远高于其他人群。同时如果对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进行胃镜检查,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炎。此外,幽门螺杆菌也被认为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目前根治幽门螺杆菌就是消化道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至于大家非常关心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目前的研究认为两者是可能有关联的。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高的地区,胃癌的发病率也高。动物实验中,小白鼠胃黏膜感染幽门螺杆菌,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它们胃癌的发病率也要高于对照组动物。曾志荣提醒,胃癌的病程进展时间很长,因此以上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幽门螺杆菌阳性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得胃癌,幽门螺杆菌阳性仅仅是胃癌发病的一个环节,人的因素、环境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胃癌家族史的建议筛查幽门螺杆菌
既然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这么高,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去查查这个项目呢?曾志荣给出的回答是“No!”。他解释,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属于胃癌发病的高危人群,他们去筛查幽门螺杆菌是非常有意义,若查出是阳性应尽快根治,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至于其他人群,去筛查幽门螺杆菌意义不大,反而查出是阳性徒增紧张。
对于经常上腹胀、痛,有胃炎病史的人群,首选的检查并不是幽门螺杆菌,而应该是胃镜。首选胃镜检查可以避免胃癌、贲门癌等消化道恶性疾病的漏诊。医生在做内镜检查的同时,可以在镜下取胃黏膜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