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孩子患了泌尿系感染如何护理 为什么女孩更易得泌尿系感染_小儿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2016-10-0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常从安

一、小儿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1、对症护理:泌尿道感染的婴幼儿常有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冷敷额头、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要鼓励患儿多喝水或其他喜欢喝的饮料,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洗尿道,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并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要勤换尿布,而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需用开水烫洗晒干,或煮沸消毒。

  2、观察药物副作用,按疗程服药: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口服抗菌药物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现象,于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副作用,若副作用仍明显,可遵照医嘱减量或更换其他药物。一般服药后尿痛、尿急等症状会较快消失,尿化验也会逐渐正常,此时最重要的是仍需按医嘱继续服药,切不可见患儿没什么症状了就擅自停药,以免反复发作,导致慢性泌尿道感染。

  3、预防泌尿道感染:注意幼儿不穿开裆裤,婴儿勤换尿布,便后要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男孩子要将包皮摞上去洗,龟头发红可涂抗生素软膏,如包皮被尿垢粘连,要到小儿外科门诊分离,以减轻对尿道口的刺激,避免发生下行性泌尿道感染。积极治疗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以免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泌尿道引起感染。

二、女孩更易得泌尿系感染原因

  泌尿系感染是指泌尿系统包括肾盂、膀胱或尿道发炎,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小婴儿最容易得这种病,据统计:女婴的泌尿系感染发病率为1%,学龄前女孩约为0.8%,而学龄前男孩为0.2%,学龄女孩为0.2%,学龄男孩仅为0.03%。因此,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患病。

  泌尿系感染分为上行性感染和血行性感染。上行性感染是指细菌从尿道向上波及到膀胱、输尿管或肾脏;血行性感染指细菌先侵入到血液,然后经肾脏血管进入肾脏。女孩子的泌尿系感染多由上行性感染引起,是由女性特殊的生理解剖特点所造成的,因为女性的尿道短而宽,仅有2-3厘米,而且尿道括约肌薄弱,细菌很容易从尿道侵入膀胱。其次,女性的尿道口与阴道、肛门靠得较近,易受大便及其它脏东西污染,如孩子使用不清洁的尿布,穿开裆裤而又席地而坐会给细菌、霉菌及滴虫等侵入造成可乘之机。

  另外,膀胱至输尿管的连接处有一个“活瓣”,小婴儿这个活瓣的作用较弱,当膀胱内充满尿液压力增高时,可引起膀胱至输尿管的反流现象,也就是排尿时,尿液反而从膀胱逆流至肾盂的一种反常现象,这时细菌可随反流尿液上行到肾脏引起感染的蔓延。其它引起泌尿系感染的原因还有尿道梗阻因素,也就是尿道某一部位发生堵塞,如先天性膀胱颈梗阻、尿道狭窄、尿路异物、尿路结石、男孩包茎或包皮过长等都会引起尿道不通畅和尿液淤积,细菌因此容易在这些地方生长繁殖而发生感染,一旦感染形成往往不易治愈。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改善等原因,女孩子月经初潮提前到十一、二岁,但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缺乏经期卫生知识,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不同步。而在月经期间,一般人体抵抗力降低,免疫力也较差,外阴部细菌又容易繁殖,并易于污染尿道口,如在月经期间不注意卫生清洁,往往引起外阴部感染,进一步发生泌尿系感染,这也是女孩发生泌尿系感染较高的因素之一。若在月经期间洗盆浴,还会引起妇科的炎症疾病,由于阴道分泌物增多,也易引起尿路上行性感染。

三、小儿泌尿系感染会发热吗

  很多家长有一种误解,认为泌尿系感染这个病只有成人才会患病,所以当小儿出现发热时,往往不会考虑到这种疾病,有时甚至因此贻误了治疗时机。其实,泌尿系感染不仅可以发生在儿童身上,而且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只是小儿泌尿系感染往往因感染部位及年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及体征,临床不可忽视。

  发热是泌尿系感染十分常见的一个症状,尤其是新生儿及小婴儿罹患本病时,往往表现为发热明显,而其他局部症状不明显,所以临床若有小儿不明原因的发热,应及早做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以除外本病。

  那么怎样判断发热是否是由泌尿系感染引起的呢?下面就向大家做个介绍。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泌尿系感染发生在新生儿期及婴儿期时,常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可伴见尿频、尿布疹、排尿时哭闹等症,新生儿尚可见黄疸,若本病发生在儿童期,上尿路感染时,表现为发热、寒战,可伴见腰痛等;下尿路感染则可能发热不明显,而表现为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

  虽说小儿不明原因的发热当警惕此病,但亦不能贸然下结论,本病的诊断尚需依靠尿常规检查及中段尿培养检查。通常尿沉渣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中段尿培养细菌数>10.5/mL即可确诊。

  总之,临床上若小儿出现发热,且无明显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时,当留意其有无泌尿系症状,同时应及时检查尿常规,以及早确定诊断。

  另外,本病在新生儿期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1岁后则女孩发病率远大于男孩,所以对女孩不明原因的发热尤其应细心检查,以便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四、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易消化,含足够热能和蛋白质。

  2.抗感染治疗

  (1)药物选择:细菌性尿感根据尿感的定位诊断及病原选药:

  ①上尿路感染选用血和肾浓度高的药物,下尿路感染选用尿浓度高的药物。

  ②根据检查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选药。

  ③尽可能用低毒的药物。

  婴幼儿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如伴有呕吐、神萎者,建议静脉用药。头孢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有较好的效果,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耐药菌株有增多趋势,已有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安美汀)替代趋势。氨基糖苷类静脉滴注要慎用,时间不可长。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较强,但7岁以下小儿慎用。磺胺甲噁唑(SMZ)、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适用于下尿路感染的治疗,一般用药5~7天。对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可用抗真菌药。

  (2)疗程:由于儿童膀胱炎和肾盂肾炎临床上不易区分,新生儿和小婴儿尿路感染合并畸形的比例较高,短程疗法,包括单剂量疗法和3天疗法,在儿童中均不宜推广。采用短程疗法的急性尿路感染儿童,其复发率和重新感染的机会均大于2周左右的常规疗法。只有年龄大于5岁,尿路没有畸形,才考虑采用短程疗法。

  急性初次上尿路感染经有效抗菌治疗,多于2~3天热渐降,尿常规迅速恢复正常,常规疗程为2周。对治疗恢复不顺利者应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更换抗生素,疗程需4~6周。初次尿感痊愈后第1,2,3,6,12个月应随访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至少1年。

  (3)复发和再感染的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多数于数天内症状消失、治愈,但有50%的患儿可有复发,多在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常见的原因有:

  ①抗菌药物选择不当:包括未选用针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和仅选用了肾组织内浓度低的药物,因而达不到有效的杀菌目的。

  ②出现了耐药菌株:这在初次感染的病人很少见,如初次治疗后72h症状和菌尿未消失,应及时按药敏结果更换抗生素。

  ③L-型细菌:占肾盂肾炎复发的20%,根据其仅能在肾髓质高渗条件下生存,可通过多饮水来降低肾髓质渗透压破坏其生存环境,同时选用红霉素和氯霉素等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重新治疗。

  ④尿路结石:尿路结石的存在可为细菌提供有效的庇护所,逃脱抗菌药物的杀灭作用而得以幸存,常在治疗中止后,成为复发的病因。

  ⑤病原菌:除大肠埃希杆菌外,变形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在1岁以上的男童,初次感染的致病菌也以变形杆菌为主,对这些病人应按药敏选用抗生素,剂量要大,疗程要长,至少在6周以上;如菌尿持续存在或经2次6周以上治疗仍频繁复发,则要选用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以每晚睡前一次顿服为宜,剂量为常规治疗量的1/3~1/4,药物可选用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阿莫西林、头孢氨苄或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等,或两种交替使用,以防产生耐药菌株。应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

  再感染多发生在初次治疗后1个月以上,常见于女童,占再发性尿路感染的80%。再感染均为不同菌株或同一菌株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引起,常合并有尿路梗阻和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形。再感染的病人,应首先采用10~14天的常规治疗,如症状和菌尿消失,继之以小剂量抗生素预防重新感染,可供选择的药物有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阿莫西林或头孢氨苄等,剂量为常规治疗量的1/4~1/5。如10~14天的常规治疗无效,应延长疗程至6周,有效者继续以小剂量抗生素预防,无效者或当时有效但随后再感染频发,宜选用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方法同上,疗程至少1年以上,如确诊有尿路畸形,则需用至畸形被矫正或膀胱输尿管反流自行中止后1年为止。

  (4)无症状性菌尿的治疗:无症状性菌尿大多不需治疗,因为抗菌治疗并不能降低再感染的发生率。不过,如果患儿合并有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形,或继往感染留下肾内陈旧性瘢痕,则应给予积极治疗。否则,菌尿、并存畸形可促进旧瘢痕的发展和新瘢痕的形成,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肾性高血压形成,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无症状菌尿的治疗,先采用10~14天常规疗法,菌尿转阴后,给予小剂量长期预防,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与再感染病人的预防相同。

  (5)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常有肾皮质瘢痕形成,并伴有肾乳头和肾盂肾盏的变形扩张,或持续的肾功能损害和肾脏挛缩。慢性肾盂肾炎大多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少数有尿路梗阻,不伴畸形者极少见。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对于有尿路畸形者或尿路梗。